第二百五十六章 对错难辨 (第1/2页)

“太恐怖了!”唐丽青含着泪说完,项紫丹叹道:“千难万难,好在唐少校还是跑出来了!”

弗里曼·戴森早在1960年就提出一种理论,即所谓”戴森球”。他认为,地球这样的行星,本身蕴藏的能源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足以支撑其上的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而一个恒星-行星系统中,绝大部分能源--来自恒星的辐『射』--都被浪费掉了,目前我们太阳系各行星只接收了太阳辐『射』能量的大约 1/10。戴森认为,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必然有能力将太阳用一个巨大的球状结构包围起来,使得太阳的大部分辐『射』能量被截获,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支持这个文明,使其发展到足够的高度。

戴森球概念源自于美国物理学家兼数学家弗里曼·戴森的思维试验,他认为:每个人类技术文明对能源的需求是恒定地增长着,如果人类文明能够延续足够长的时间,那必然有一天他的能源需求会膨胀到要利用太阳的全部能源输出。他认为此时就有必要建立环绕太阳的壳状轨道结构以便用来收集由太阳输出的全部能源。戴森没有从细节上叙述如何建立这样一个结构,而只是集中描述能源收集的问题。戴森据悉是第一个正式从学术上提出戴森球概念的学者,他的论文见于1959年《科学》杂志上的《人工恒星红外辐『射』源的搜寻》。但是戴森球的概念是由1937年的科幻小说《造星者》所影响,并且有可能受到了曾经研究过相关方面的idbeal和raymond zgallun着作的影响。

杰出的美国物理学家,曾经担任爱因斯坦的副手的戴森 (freemandyson),当时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他提出了一个方案,根据这种方案,一种先进技术几乎可以产生无限的燃料供应。他设想一个足够发达的文明通过建造一个由接受器和能量转换器构成的球,就可以利用他们自己那颗恒星的全部能量输出。

所有在场的人,不免为唐丽青的那位不知名的手下的忠勇感慨一番。

文明出现时其所处的生态圈丰度和生态容积不足。举例来说,楼兰古国和复活节岛文明都因为砍光了所处地区的树木,导致生态承载能力急剧降低,文明覆灭。所以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当前由于人类工业化导致的生物大灭绝和气候剧变是否会导致现代人类文明重蹈覆辙?进一步延伸思考的话,如果这是一个诞生在如木卫二一般大小星球上的文明,可能整个星球的生态容积都不足以支持上面的文明发展到太空时代(如果把人类文明平移到木卫二体积的星球上,那么人类300年的工业史应该已经足够让整个星球高度暖化了……也就是地球大气圈足够大所以我们比木卫二人类文明多了几百年的时间能蹦跶……)

“更没人想得到的,是临近末日,人会变得如此疯狂!”

说不定地球在宇宙中确实是孤独的。尽管一些人认为,既然生命在地球上已经出现了,那么它一定是相对比较普遍的,但施耐德-比蒂指出,观察选择效应把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复杂化了。样本只有1个(作为观察者的我们自己),很难确定生命出现的概率--我们完全有可能是特例。

通过考察地球生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复杂生命的演化需要的完美条件太多了。不光地球需要位于太阳的宜居带内,太阳也要远离银河系中心以避开破坏『性』的辐『射』;我们的气态巨行星质量必须大到足以扫除奔向地球轨道的小行星;我们大得出奇的月亮还要稳定住地轴倾角使我们能够享受不同的季节。这还只是复杂生命需要的几个先决条件。符号语言、工具和智能的出现,同样需要这样的”完美条件”。

“坐吧!”张静怡朝他一笑:“狼狈不堪的样子让你看到了!”

近距离伽马暴可能灭绝任何比微生物更加复杂的生命形式。由此,两位天文学家声称,只有在大爆炸发生50亿年之后,只有在10%的星系当中,才有可能出现类似地球上这样的复杂生命。

宇宙或许比先前人们想象的要更加孤单。两位天体物理学家声称,在可观测宇宙预计约1000亿个星系当中,仅有十分之一能够供养类似地球上这样的复杂生命。而在其他任何地方,被称为伽马暴的恒星爆炸会经常『性』地清除任何比微生物更加复杂的生命形式。两位科学家说,这些的爆炸还使得宇宙在大爆炸后数十亿年的时间里,无法演化出任何复杂的生命。

科学家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伽马暴有没有可能近距离击中地球。这种现象是1967年被设计用来监测核武器试验的人造卫星发现的,目前大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