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3章 不二法则 (第2/3页)

好书推荐: 掌元时空 特警乱明

,别以为“天可汗”只是一个名誉称号,事实上这个“天可汗”代表着文化的认同,同时这个“天可汗”也是唐朝用武力打出来的,把突厥打败,并且迫使突厥分裂成东西两部,接着唐朝东征高丽、薛延陀,西征高昌、龟兹、吐谷浑,把大唐西疆推进到今天伊朗境内。在世界历史上,有三个游牧民族以凶名称着,匈奴人被汉朝赶到了高卢(今天法国境内)。而突厥则被唐朝赶到了红海岸边。巨大的功绩在那里放着,无论是华夏,还是周边诸族,都认同中国是宗主国的地位。

民族融合,文化是亲和,实力则是根本,而血缘则是道统,三者缺一不可。

冉明的话,就是事实。在绝对的事实面前,也容不得他们狡辩。说到这里,冉明感慨的道:“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非常大变革时期,无论国家还是民族,皆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我们仍固步自封,食古不化,我们将会被其他野蛮民族征服、奴役、或屠戮。大汉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然而,三国动乱百年,伤害了华夏民族的元气,哪怕晋朝统一天下,司马炎又自废武功,致使我们华夏成为胡人的“两脚羊”。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伟大的兵家吴起曾说山河之固在德不险,那么,什么才是我们能稳固山河的“德”呢?”

首相王简道:“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

老子的在《道德经》中说:“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孔子曰:“以德治国者,方能安邦。”在儒家经典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概括了君主以德教化人,以德治国之理。这个帝王德具体表现就是“上承天意、下顺民心,勤俭敬业,推己及人,重视百姓的道德礼仪教化,让百姓富足、安居乐业。亲贤臣、远小人。”

只不过,这一个观点,只是非常笼统的说法,在明朝“东林党”那帮嘴炮,利用圣贤之言把崇祯皇帝都逼得穿破衣服、吃素,营养严重不良,未老先衰了。

冉明摇摇头道:“人权、宪政、民主、法治、自由”这些普世价值观,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德”。舍此以外,我就不知道还有什么“德”了。何以谓人权?简单解释就是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无论是谁,哪怕贵为天子,也不能无罪而诛杀一人,无论此人是贵族,还是平民。借用商君(既商鞅)的一句名言“既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保护人权、追求政宪法制,所谓的民主,就是集思广议,让人尽其才,给每一个人展开才能的空间和舞台。自由,这是一个非常广义的词语,朕的意思不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而是在法律范围内的自由,无人可以干涉。百姓纳税之后,可以享受他的劳动成果,这个享受的成果,无人可以干涉。”只要确保百姓利益不受侵犯,百姓才会拥护天子,江山才能永固!”

事实上历朝历代都百姓的规定都非常苛刻,哪怕你有钱,也不可以穿丝绸。有钱买马车也不能坐马车,因为这会违制。这个罪名在古代非常大,大的可以抄家灭族。冉明在感叹,这需要多脑残的人才能制定出这样的法律?事实上自宋以来,这个法律就是通用的。从市场经济角度来说,这完全是违背市场规律。冉明并没有魏国出台什么特权法案,服饰和出行规格,有所限制,只针对官府和军队。首先平民不得私意穿军服,官服,或打着官府仪仗。至于你想做几匹马拉的马车,或者坐几抬轿子,就要看你个人经济能力了。有钱坐二十八抬大轿无人管你。

冉明所言,都是结合后世的政治哲学理念,在这个时代自然有点脱俗。不过却暗暗迎合了法家和墨家的治世理念。

百姓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个群体的力量非常庞大,但是他们追求的东西不是什么天理和公正,或者是什么正义。他们追求的就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冉明废除了百姓徭役和各种杂税,每个农民只需要交自己收入的三十分之一交给国家,其他收入都归自己自由支配。在百姓眼中,冉明就是天底下最好的皇帝。原本需要百姓自己带着干粮、免费为国家服劳役的工程,因为朝廷会为参加施工的百姓管饭,每天还发工钱。这些百姓就非常拥有冉明这个皇帝。

但是他们不会去想,原本魏国需要修的路、依旧在修,甚至比历朝历代修得更多,更加疯狂。而原本需要他们免费承担的徭役都被魏国庞大到五六百万的奴隶给代替了,而这些奴隶的生命周期非常短暂,在繁重的劳动下,很多奴隶都会病死累死。对于那些随处可见衣衫褴褛的奴隶,他们都选择视而不见。只要有哪个腐儒为这些奴隶鸣不平,百姓马上就会一口涂抹吐过去“奴隶是你爹啊!”

百姓的观念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