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部分 (第1/4页)

“佛家经藏汗牛充栋,被合长生诀成功的思想十不存一,却是执武道界牛耳……”

“我如今也可出书立说。”

“合长生诀的事,不能事必躬亲。”

秦朝心潮很是澎湃,比这个时代多出千多年的文明,秦朝肚子里有着无数的话要说,可是——那些离经判道的话秦朝敢说么?

一说来,怕是会被众人的唾沫星给淹死。

“那本以酒色公子名义出的诗集,也该出了。”

“而我这里的书。”

“我这里是以太极社创立者段海峰的名义,自然不能再用诗词扬名。”

“可是写严谨的哲学著作……”

太极社这一脉,秦朝是很想发展马克思哲学。

“现在就出马克思不现实,而上一次在秦家寨,我对《逻辑学》进行了合长生诀,这是一个突破,不过《逻辑学》是个关键,现在抛出……似乎不太好。”

“再者我现在地位还不是很巩固。”

这一次回大理,一曲跪谏闹剧可以说是狠狠打了秦朝一巴掌,要知道自秦朝来天龙寺后,便处处小心,入武道院后,每年逢年过节,都要去拜访武道院中李士奇等一个个先辈,在大理城几年没有一次落过,这样小心维系着关系,可出门一趟,一年后归来,迎接的却是——

“地位不稳固,这选择就必须小心翼翼,不能太过超前,脱离这时代的思想。”

“所以我只能选宋元明清时期的,宋明的成就么……”

秦朝脑中闪过一篇篇资料,宋朝在科技上进展看似不大,可四大发明就囊括其三,科技著叙也有不少,而学术上宋朝可以说几乎达到繁荣的巅峰,到了宋朝,儒学是进入了复兴,传统经学进入了宋学的新阶段,也就是产生了新儒学,儒、道、佛三家交汇发展更加深入。

而宋之后明朝,在学术上继承宋学,并且有不错的发展,其中最繁荣是科技,明朝一些科学家如徐光启、宋应星等将当时的天文、气象、数学、物理等各个学科都推到了很高的地步。

(谢谢‘瑞椿斯露’打赏!)

第五卷天龙寺第十七章又见颠覆

沙沙磨墨声响起。

朱熹、陆九渊、晁说之、王阳明、李贽……一个个光芒万丈的古代名人在秦朝脑海中闪过。

“朱熹的理学,著述便极为丰富,陆九渊的心学,到了王明阳手中开始大放光彩,当时压制住了理学,时人皆以参悟心学为荣,李贽的泰州学派……”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一个个都是集各家各派学问大成者,都是著叙丰富,对后世,尤其是宋明清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相比现代各种学说,他们的学说更对古人的味口。

秦朝要选一炮打响的第一本论著,谨慎起见,从他们中选是最好的。

“朱程理学是集宋代儒学真正的大成者,他和陆九渊所说最为合此时天下人的味口,无论哪一个人的著述拿出来,都是**量级的。”

虽然是**量级,可坏就坏在威力太惊人了。

秦朝知道过犹不及。

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的著述学说之所以影响大,除了本身功底外,与他们数十年讲学从政,积累起来的名望声望有很大的关系。

若是从秦朝手中放心,会造成什么后果,是好是坏,秦朝无法推测。

“他们的货还是先放放。”

“而且无论朱熹理学、亦或心学,亦或……从理论上都不适合。”

虽然第一本不要求太好了,可作为定调子的论叙,秦朝必须选择唯物主义的,唯心唯物孰对孰错,只有老天知道,可如今天下,唯心几乎占满了整个天下,显然是不正确的。

一层层剖析后,一个长须剑眉,手捧书卷的侧面人像出现在秦朝脑海中——大明科学大家宋应星。

宋应星是写进历史书的明朝首屈一指的大科学家,曾被清人称之为上自十三经传、二十二史、下至诸子百家,莫不淹贯,即能深入钻研,又不受其局限。

“宋应星自幼便过目不忘,平素所读尽在脑中,随用随出,而且跨越的学科,几乎无所不知。”秦朝曾在杭州扮酒色公子,自称无所不通,无所不精,可真实的宋应星,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历史、语言文字学、经济学、哲学等等都极有研究,兼且爱好音乐、书法、围棋……也是个真正的全才,多面手。

不过宋应星最为人所知的是他著叙的书籍中有一本《天工开物》。

一本墙内开花墙外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