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1部分 (第1/4页)

肯氡厍毓�釉缃淮�耍�颐且�疾欤�涂疾彀伞!�

程颐也哈哈一声朗笑:“还是王介甫厉害。上一次老夫来岭南,秦公子可是什么都没阻止,这一次更不会故弄玄虚,不然也不会邀大家来看火车了,苏子瞻。你别扯虎皮,拉大旗。”

“好,好,算我苏东坡这次看走眼了。”苏轼朗声一笑,向那船夫叫道,“赵师傅,向那边靠岸。”

“好咧!”

很快大船靠岸,一行人说笑着上了岸,而后没走多久。

“这是水稻吧,这水稻长得还真是……”一个个冲到水稻田头。翻看着长得茁壮的水稻,甚至一些还捋了一两粒尚未成熟的谷花往嘴里放。

“好喜人的水稻,看这些结穗的势头,这一块田得收两百来斤吧?”

“正常情况这一块田也就收一百九十斤左右,看这势头,似乎能收到两百三十斤,很不错了,这田种得好,应该是高手种的,咦。这一块好像都种得不错……”程颐、司马光、吕公著等虽然很多出身世家,大家族,官宦人家,平时很少接触农活。甚至儒家讲究稼穑为贱事,让他们很少去接触。

可这些年秦朝大力提倡贱学不贱,再加上这几年,自然科学在长生诀上确实取得远超伦理学上的成绩,一个个就算表面如何做样子,可内里还是狠狠恶补了一翻百科常识的。再加上四十不惑,人老成精,众人中除了像刘琴、董汐严等少数外,都是四五十,甚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什么没看过?

一个个兴奋的‘考察’着渐渐来到了一处山路旁。

“喂!你们几个,哪来的!”一阵怪异腔调的吼声传来,不远处山道上,三五成群的汉子,妇女抓着锄把挖锄着坡土,其中十来条汉子扛着锄把簇拥着几个老者一脸警惕的走向众人。

众人连也走了过去。

“恩男干好!”苏轼连捏着鳖脚的潭州话向其中须发皆白,看来年纪极大的老者打招呼。这老者打量了一眼苏轼,又扫了眼程颐、司马光等人,脸上浮起笑容。

“你们几个看模样不似坏人,不知从哪里来,要去哪里,何以到了我们这牛家庄?”

“他们是秦主席的客人,由我来招待,秦主席说了可以任意去哪里。”苏轼连从身上掏出一令牌,递向那老者。老者接过翻来覆去打量了片刻,才微微一笑:“这位客官,您这东西看起来像是真的,不过还得让村长过目才是,你们在这里稍等,不要乱走,这山中有豺狼虎豹。”

“这是应该的。”苏轼连说道,老人向众人微微点头,便带着一众汉子回到‘工地’上。苏轼、程颐等也走到修和山路上。

“老人家,此时应该是农忙时,大伙儿不忙农事,却在这修路?”司马光询问一个无所事事的老人。老人眉头一下皱起,而后嘴里吐出一连串话。

“老人家,大家为何在此修路?”司马光用树枝在地面划写了一行字,旁边一个中年汉子眼睛立时一亮,连上前笑道:“自己走的路,为何不能修?”

“这是政府逼你们修么?”司马光又写道,“难道你们就不怨恨?”

中年汉子怪异的看着司马光:“你这人,看起来很不错,怎么问出这种问题?这是我们自己村里的路,何须政府逼?为什么要恨?”

“可修路不是劳民伤财么?自古劳役都弄得怨声载道。”司马光写道。

“伤什么财?大家借着农闲找点事做,把路修好,自己走着也舒服,运送稻谷,土豆、红薯,出进买东西也方便,这是为自己好,修路是劳累,可运农物时就舒服,有什么不对,为何要埋怨?”中年汉子目光看着司马光有一种怪异,“想不到你这老头,看起来像个大人物,问出的话却是……”中年汉子摇着头。

不远处,一个老者也在鄙视吕公著:“我们是可以不修路,可是邻村都修了,我们牛家村的脸往里搁,人家别的村里大姑娘进了村,一看这村里都是一帮懒汉,谁愿嫁过来?”

另一旁王安石却是看上了山路旁一块旱坡地上的绿油油的菜地。

“老人家,这是什么,草药么?”

“哈哈。这可不是草药,大官人,你莫非不是我们岭南人?这东西是个好宝贝。”旁边老者一见王安石对红薯感兴趣,连滔滔不绝介绍起来。“这东西,比谷子还高产,而且不挑地,随便在什么地方挖一块地种下就能有大收获。”

“随便什么地都可以?那这种地呢?”王安石指着一块地。

老者眼睛一亮:“看来大官人也是懂的,这样的地什么也种不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