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 (第1/4页)

释然虽然也是师尊,但他觉得,这只是传道之恩,与心中的山潜并不能相提并论。

但,此时,他疑惑了,他怀疑了,他害怕了。

自己了解的那个山潜师尊真的是他吗?如果是,那他缘何会做出如此恶事?如果不是,那他如何伪装了十多年,自己都没有发现?

想着布置鬼阵的材料,竟然是二十七颗人心,五十四颗人头,八十一个人的全身鲜血。萧清封便心底一寒。这真的是所谓的道法,亦或者这只是魔功?

“受香火!受香火!山潜师父,你这是逼我吗?”

将所有的事情一想,很多事情都浮出水面。山潜很了解他,甚至比他自己都还了解。按照山潜所想,他一定以为自己会和他一样蹉跎一生。然后再通过意外,让自己看到这棉布中的内容。如果自己只是寻常之人,也受不了这种诱惑,特别是山潜从小就给他灌输修道长生的念头。

自己受不了诱惑,便会起修行这道法的心思。但他明白自己比较优柔寡断,肯定会做好一切准备,看看此法是否可行。那么问题就来了,如何看事情是否可行呢?

已经有人这么做了,如果他能成功,那自己必然也能成功。所以,那个时候,自己一定会给山潜足够的香火之气,甚至给他立庙建宇,等他再次归来。

现在唯一的疑惑就是他不知道山潜如何让自己知道棉布的内容。如果他能证明这一点,那么他的推论必然是正确的。

萧清封紧皱着眉头细想,从山潜仙逝之后,留给自己的东西中有没有什么遗漏的。亦或者自己看到,但是没有注意的。如果要让自己偶然发现,那么必然不会隐藏太深,否者这么做就没有意义。

元阳剑?不对,没有丝毫线索。元阳妙经?不对,这是他生前口述传下的。元阳剑法?更不对。究竟是什么呢?能够让自己在意,并且看到的不就是这三样吗?

难道自己猜错了?山潜并没有想让自己给他香火之力,可是如果没有,那他前面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亦或者暗中有人给他香火之力,不用自己?

忽然间,萧清封脑中灵光一闪,眼睛一亮。想起了一段话,“先天初始,炼气入门,修道长生,难寻大道。欲求真解,墓穴迁移,得法如斯,长生可求。”

这段话是记载在炼化元阳剑口诀的兽皮上,他还记得,这句话是新添的,当时自己很不理解,便想着日后再说。后来一心修行,又拜师之后,便逐渐忘记了。如果不是今日遇见此事,恐怕他一生都不会再想起这几句话。

这句话,在当时是很难理解,但是现在回想起来,不算难以理解。先天初始,炼气入门,就是说进入炼气境。修道长生,难寻大道,就是说修行不易,修为难以提升。

欲求真解,墓穴迁移,得法如斯,长生可求。这句话才是山潜真正想告诉他的。想要寻求办法,就要迁移墓穴,得到一篇能够寻求长生的法诀。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萧清封自己没有遇见释然,没有拜师。那么他修行不会这般顺利,或许一生都卡在这个境界。

即便前往元阳宗,中途还不知道要遇到多大危险,所以自己应该会收徒。如同山潜一样教授弟子各种本事,以期他能完成师门遗命。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整理兽皮,自然而然的便看到这句话。然后便想起当年在山潜墓前埋下的木盒。

将所有事情联想起来,事情的真相便浮出水面。

可是,即便这样,即便知道了山潜并不是自己心中那个完美无缺的得道之士又如何?难道自己可以不管他吗?不说他的教导之恩才有今日的自己,单论他的养育之恩自己都必须的偿还。

萧清封脑中突然想起一句话,我曾负过天下人,唯独没有负过你。

现在的情况正是这样,山潜从未有负于他。这种情况下,他能置之不理吗?如果置之不理,那他便是不忠不义,不仁不孝之人。

………………………………

第四十一章 土地神印

大雨过后,有些凉意,坐在窗边,沏上一杯清茶,闻着芳草的清香,别有一番景致。推开门,七色彩虹横跨天空,犹如一座七彩拱桥,让人心情舒畅。

这样的景致,若是以前,冯坤定然要与夫人品茶观景,或许还会兴而舞剑,再顺便再逗逗年幼可爱的宝贝女儿。只是此刻,他却只能压抑心中的想法,老实的坐在正堂,听着冯渊那不绝于耳的唠叨。

“小坤,你说小封自那日回来之后就一直不曾出过房门,也没有吃送过去的饭菜,不会是出什么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