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请君留宿 (第1/3页)

好书推荐: 重生济颠也修仙

何致远自然不会相信这么一间虽然破败但曾经明显繁荣过的宅子会是属于一个街边的乞丐,但是同样的,他读过的书与心中的准则也不会允许自己同一个乞丐胡搅蛮缠。有些尴尬地告辞之后,他便重新站直了身体,向着巷子外面走了去。

没有从乞丐这里得到相应的消息,并不代表着那浓浓的渴望就从何致远的心里消失了。相反,弄清楚这件宅子是否有人居住、并在得到否定答案之后以低价买下来的这个念头在他的心中愈演愈烈。他实在是太想在洛阳城中拥有一间宅子了。作为一个远比大部分人都有远见的人来讲——尽管是他自己这么认为——放弃提前在未来的都城中拥有地产是一件愚蠢透顶的事情。

正是,都城。何致远一直坚信,尽管长安城在大魏建国以来,作为都城,以世人完全想不到的速度将其他郡城抛在了身后,可终有一天,那位雄才大略、心怀天下的皇帝陛下一定会将大魏的中心,重新迁回这座在以往毫不逊于长安城的古城之中。

而且这一天,恐怕已经不远了。

何致远一面脚步不停,一面四处看着街巷之中的景象。书中所谓市井百态,他已经逐渐的见怪不怪。此时不停在他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是近两年来朝廷下达的一系列政令。首先便是不停更改的选官制度,没有人会怀疑这件事是国家的命脉所在,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朝廷里的百官们纷纷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那些往常站在文官队列前方的官员渐渐不再是发声的主体,越来越多的新面孔在皇帝和丞相的注视下从结结巴巴慢慢变成侃侃而谈,为朝廷如何挑选栋梁之材而一抒己见。故而两年来选官制度一变再变,虽然到现在都还没有一个定论,但却坚定地朝着良性的一面稳步前进。

其次便是对于两年前那一段战乱年代的收尾。这是何致远作为一个说书先生最熟悉的,因为放眼百年说书人常讲的那些故事,都不会有比近十年来发生的事情更惊心动魄、精彩绝伦。

北方战事之中,‘神罚’之后便再无任何悬念,可以刘天南将军为首的一批忠烈将士却是真正让百姓们感受到了何为“寸土寸血,一步不退”的悲怆与壮烈。皇帝已经给了这些忠魂无数的追封来表达自己的乃至整个天下的敬意与缅怀,可何致远认为还不够。他清楚的知道皇帝陛下曾经与那位刘天南将军一样,都是所谓江湖之中的一方豪杰,而江湖人重义,皇帝陛下这位虽已身为天下之主但行事仍有侠义的人,必然不会觉得几个追封的谥号与荣耀就能配得上那些老朋友们的付出与牺牲。在何致远看来,或许,那座曾经属于过刘将军的长安皇城,将会是一个在皇帝陛下心目中最好的礼物。

南方则是要惨烈得多,与北方的“前线虽然惨烈,然但处大魏境内,仍是一片炊烟”的情势截然相反,夏国最开始的入侵便呈现出势如破竹的情形。蛮人残暴的一面在他们的所过之处体现的淋漓尽致,一座城池被占领之后,少有能侥幸活下来的中原人。事实上若非桐叶城里的刺杀变故,夏国未必会兵败如山倒。夏国皇帝不死,大祭司未必敢对那位皇子发难,等夏国大军一至,中原命数,便不可预估了。便是现在,夏国撤军回大漠那头,也未必就是失去了与大魏掰手腕的实力,想来更多的,是那位新上位的夏国皇帝、曾经的大祭司需要巩固自己的政权而采取的权宜之计。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从西南到江南,曾经的中原最美丽富饶的地段在经历了两年的休养生息之后,仍是没有恢复到曾经的鼎盛景象。那些流离失所的难民们并不是特别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因为他们不想在自己剩下的生命里再次经历这些年经历过的事情。朝廷为此也采取了很多措施,西南地区终究不能被放弃,经历过战争后仍旧庞然的中原人口不能都集中在那几个郡城之中。

不过总得来说,在皇帝陛下和丞相大人的努力之下,整个中原、整个大魏都在按照一个向前发展的道路上稳稳地行进着。土地、赋税、劳务……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行进而去。

欣欣向荣。

想着这些,很快,何致远便来到了自己想来的地方。他望着那块由皇帝陛下亲手书写的牌匾,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在洛阳城里有一处宅子的想法。

然而不到半个时辰,他便有些气馁地从这洛阳郡府之中走了出来——他刚刚得到了官府的明确答案,那间宅子确实是有主人的。而当他想进一步得知那宅子的主人究竟是谁时,却遭到了拒绝。

“丢下那么大一栋宅子空着不住……”

何致远口中嘟囔着,有些无奈又有些气恼地抬头看了一眼已经暗下来的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