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部分 (第1/4页)

个“惊”的作用,才能焕发内在的精神。这两者技法的涵意,又是大有差别的。再如该文讲“起落”,虽分别讲到手法、肘法、足法,但实质是表现在使用招法上,如双手“起如举鼎,落如分瓶也”;“肘护心肋,手撩阴起,而其起如虎之扑人,其落如鹰之抓物也”“盖足起、膝往怀,膝打膝分而出,其形上翻,如手起撩阴是也。至于落即如以石钻物也”等等,与形意所讲的涵义相差极为悬殊。如形意讲“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是顾中有打,打中有顾,非得明师指教难明其窍,足见其涵义之深。又如“起是去也,落是打也,打起落如水之翻浪”,这正是人们只听传言,难见实际的技法窍要。所谓“摩挲劲”,有人叫它“划劲”,实际是“翻浪劲”,这与该文所讲的“以石钻物”和如“鹰之抓物”,其技法内涵相差何远?诸如此类,毋庸一一枚举。这足以说明,现时技艺已高度发展了的并几经衍变了的形意拳,再去参照旧拳谱,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会堕入迷雾不知所向。现在仍有人引证所谓“曹继武的十法”进行传习显然是不当的。只有传自河北,附有戴龙邦于乾隆十五年作《六合拳序》的这个手抄本《六合拳谱》,其内容除尚保留戴家的《六合拳谱》的部分内容外,又增加了许多技术理论,虽文字浅显而内涵深邃。可惜这个拳谱由于辗转传抄,诸文遗漏和错误很多。有的是在转抄中凭个人认识和需要,就擅加增减或修改,这也是造成紊乱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还有的所谓“拳经”或“拳谱”,或有关该拳法的一些文章著作,或借古人之名,或故弄玄虚,或把形意拳法说成仙道之术。因之我们应该多作比较,辩证认识,择宜而用,不能人云亦云,贻误自己,有害后人。

二、技法、风格、特点及尚氏所传殊论

(一)独特的技法

形意拳在技法上有三乘功夫、三步练法的不同进阶。要想求得深知,练有所得,就需要按这三步不同进程去追求。

特有的桩功——三体式和与之有关的技法理论。

形意拳的基本功,据尚云祥先生所传,在正式练拳之前要先站好桩,站的就是三体式(又名三才式,也叫鹰捉式)。按尚先生所要求的难度、精度要求较高,由腿颤、气浮,变得意气贯四梢,手、脚心发热,继而手关节和膝关节吱吱作响,不但他人用手可以摸到,响得声大时,还能听到手指、膝盖处的吱吱响声。这个桩功确有增强体力,押筋拔骨,充实丹田,气贯四梢的作用。

有人说尚先生教人,得先站三年桩,虽言过其实,但站桩是为筑基、定型,找劲增力。故站三年桩还远远不够,应经常不断地站才行。如长时间不站桩,不但腿弱、周身劲散,而且会使姿式变形,因云,为了长功力,坚下盘,舒筋理气就得经常站桩。

如不是专这治病养生的需要,仅为练好形意拳,以求达到体用兼修,就尚先生所传是不需要再练别的桩功。先生常说“怎么讲(按拳经所说的要旨)就怎么练,怎么练就怎么用”。换句话说“怎么用,匠R簿透迷趺戳贰薄U庋�攀橇肺��?久而功纯,用才有效。形意拳的练和用基本都采用三体式所用的腿劲和步型,(套路中也有少数适应特殊需要的其他步型)。走起来一般就是“行如槐虫”的“槐虫步”。不管前脚怎么脚怎么蹬,定型动作还是离不开三体式这因为练为所用,熟能生巧,功纯自精,所以说三体式才是形意拳万法归一的桩功。故人们把它视为“入道之门”,称它为“母式”。

人们练桩功最初都觉得苦涩难熬,久之才会回味无穷,乃至桩实根固,内外充实;体质增强,六合劲整。故前辈常说:“桩功是个宝,得它才能好。”如果不这样做,什么“不动如山岳”,“打要远,气要摧,拳似炮,龙折身”等技能,那只能是空谈。因为根不固欲发无力,又怎能放人制敌。

形意拳技法,从站桩开始到正式动作,不论是练外形,还是究内意,从静到动,从简到繁,从练到用,都有它内涵深邃的技法理论,是初学者必须掌握的,应该对它练熟悟通,形成自然,使之一动即有,不思自得才好。这些技法理论是根据古代哲学、道家养生中医内经阴阳五行之说结合武术技法形成的,故其技法多用哲学用语概括之。

在练三体式之前,先作自然直立的预备式,目的是为了调息、静心、宁神,排除杂念。正因为它是“无思无意,无形无象”,故前人称之为“无极式”。静立是为了准备练动作,由“无为变有为”,虽然外形未动,而“精神确有所专注‘,故有“无极转为有极”之说。接着就屈臂、屈腿,但左右阴阳不分,两臂贴身抬起,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