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部分 (第1/4页)

这点上,基于坐稳皇位的考虑,张皇帝被朱皇帝甩开几十条街!杀伐果敢,枭雄之姿才能堪堪坐稳江山,至于所谓的德治,开玩笑呢!作为好不容易从蒙古手中夺回的大权,需要的是铁血,而不是讲道理!

丢失血性不是玩笑,人们总把弱势归咎于宋朝的文治,殊不知构建这个社会的终究还是万民!相比之下,弘武帝国的构建就很成功,完全建立在武林中人掌舵的风向之下,当然,首先要排除一个王朝的历史周期,再怎么说,弘武帝国以武立国的体制也走到了一个瓶颈,皇室之外的武林中人成长到了足够威胁皇权的地步,当然不会愉快,只能静静等待争端的到来,要不怎么说矛盾是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呢?

枪杆子并不是一切,张大教主党皇帝之前过于强调人格魅力,倒是吸引了大部分江湖人士的关注,如果说成一场竞选,这些江湖成分就是张大教主的幕后财团,财团不是白白付出的,作为交换条件,必须从张皇帝这个身份上找回成本,顺带盈利。

所以,在沉寂十年后,很多社会游散人员开始眼红武当这个既得利益者,凭什么武当成为第一豪门,凭什么明教以反动教派的身份逐渐向政党发展,朝野上下,明教的声音越来越强?所以,期盼分一杯羹的众江湖势力开始不安分了,不服管教、不遵法令,他们自以为是,他们罔顾法纪。

就像示威一样,不断冲刷着张皇帝的底限,张皇帝陛下生于斯长于斯,不可能下重手,所以,大明帝国刚刚起步,就已经在江湖人士的尾大不掉中风雨飘摇起来。

江湖中人在意的是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可是张皇帝错了,武林人士也错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担任魁首绰绰有余,就像那些年争夺武林盟主一样,可是政权绝壁不同于江湖,江湖,只为自己的武功造诣人格魅力负责,而社会,要为每个子民的肚子负责!

江城经过十年的纷纷扰扰,也发现了江湖的恶劣属性,纯粹的武林确实没有办法混到社会长治久安,为什么朱皇帝能够坐稳江山,因为他脱离江湖层面,极力将自己洗白成为贫下中农阶层,赢得更为广泛的支持,他是破落群体,当过和尚要过饭,更能懂得人们要什么。

也就是说,朱皇帝只是借助武林之力得了皇位,然后立马与江湖人士一刀两断,划清了界限,该杀的杀,该埋的埋,做的是义无反顾,做的是丧心病狂。其中有投靠者,成了后来的锦衣卫,御用打手团伙!

江城早该料到这种结果,以张大教主的尿性,本就不可能完全抛弃曾经的战友,本就会一如既往地重用兄弟。说实话,张教主对于一切都有种逆来顺受的气质,金大大笔下朱元璋要取而代之,他并不悲伤,江城手下,他不得不出来主持大局,也没有发表任何不满,总之,他就像当初接下明教教主职位一样,有纠结,但是“勉强”接受。

第二一十章 论武林职业化

好死不死,江城好不容易激活了一个系统任务,看样子是注定要耗尽青春的干活——稳固大明根基,证实武人立国的可行性!

好吧,江城承认,这个任务太过狗血,从他阻止朱元璋上位那一刻起,就将自己套进去了,遇人不淑?也许吧,张皇帝确实不是当皇帝的命啊!

又是一个奖励未知惩罚未知的坑爹任务,江城受困于进副本前那条极为严厉的惩罚,现在也是害怕起了系统,这惩罚意味着什么?以为着从今往后,江城这个懒散人士,必须主动满世界找“任务”,才能获得武学修为的提升,才能让安身立命的武力值持续增长上去!

十年的时间,足够江城想通这些羁绊,所以,张皇帝给人的大失所望,被江城被动地变成动力转嫁到了张起灵张起泰身上。

貌似只有将这两位中的一位扶持成为合格的陛下,江城才能抽身,很烦恼啊,以两人的岁数,实在不知还要经过多久的折腾!

大案要案要交给江城,重大紧急情况要交给江城,江城从未觉得皇帝这么好当,要不要这么甩手,要不要这么依赖?

朱元璋注定是一位枭雄,没当成皇帝,可是现在也算是大明的中流砥柱,善于用人善于钻营,在群雄汇聚的朝堂之上,没有任何人能够抵挡,只是深入内心的“忠君”思想作祟,一切事务都站在陛下的角度考虑,大明能够暂时稳固,他居功至伟。

可是就是这么得力的一员干将,受张皇帝诟病最多的就是他——手段过于激烈、对敌太过残忍、睚眦必报、对朝臣太过苛责,说实话,朱元璋很冤枉,如此尽心尽力,如此鞠躬尽瘁,受到张皇帝批评最多的就是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