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 ╭⌒╮欢迎光临

╱◥██◣ ╭╭ ⌒

︱田︱田田| ╰……

╬╬╬╬╬╬╬╬╬╬╬╬╬╬╬版 权 归 原 作 者

,如需更多好书,请访问。zaxsw。org】

《触电的帝国》全集'精校版'

作者:马伯庸、阎乃川

类型:历史传记

内容简介

由电报入手,闲聊八卦中国近代史的逸闻趣事。典型的马亲王风格,值得一观。

2006年1月27日,美国西联国际汇款公司正式宣布停止电报业务,这标志着电报在美国彻底进入历史。

让人感慨的是,因为几乎没人使用电报了,这条公告一直到一周后才被人注意到。电报在中国也是惨淡经营,到2008年,全国只保留了八个电报中心,电报也已基本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斯事已逝,现在回想当年电报的辉煌以及辉煌背后的种种故事,叫人不胜感慨。作者援引史料娓娓道来,于八卦闲谈中,讲出一段不一样的中国近代史。

作品推荐:

国内第一部系统讲述电报对中国历史变革的影响及逸闻趣事的作品,从电报的角度写近代史,既传奇又八卦。

作者简介:

马伯庸:知名作家,作品范围涵盖科幻、历史、灵异、推理、动漫等多个领域,著有多种小说、散文、杂文等。已出版小说《她死在QQ上》、《风起陇西》、《殷商舰队玛雅征服史》等。曾荣获2005年度科幻世界银河奖,2010年人民文学奖优秀散文奖。

阎岸:字乃川,善感多思的典型双鱼男。师从雨果、大仲马、斯·茨威格、王小波、俺娘,可惜除了最后一个以外,都没见过。喜欢历史,也爱文学,对自己的最高期望是能够写出如同小说一般的精彩的历史,或者像历史一样厚重的小说。虽然天资有限,生性疏懒,但仍为这个目标努力着。

电报是改变人类文明世界的伟大发明之一。在电话普及之前,它肩负着世界交流的重大使命,是人类第一次可以快捷、方便而且高效地远距离信息传递。

比起在欧美的发展,电报进入中国的时间略晚,它始于晚清,盛于民国。从清末开始,电报的身影一直贯穿整个民国时代,扮演着重要角色,深刻地影响到了那一段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乃至文化。古老的中华文明从一开始的抗拒、抵制到将信将疑地接受,再到走“有中华民国特色的电报路”,中间波折不断,花样百出,有守旧,有创新,也有东西方文化在电报中的融合。许多重大的清末与民国历史事件,都靠了电报才得以发生;而同时代的许多历史名人,更是与电报这一新鲜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恰好处于十字路口,后有封建王朝的包袱,外有西方列强的物质与思想冲击。电报的出现,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一件前所未有的武器,一件可以改变传统的武器。封建王朝掌握了这件武器,可以更迅速地维护统治;革命党掌握了这件武器,可以更高效地起义串联;北洋军阀掌握了这件武器,可以让他们的军队更为强大;讨袁护法等军掌握了这件武器,可以更广泛地赢取民心,占据舆论高地。

电报特有的强大功能,使得这个老大帝国的诸多方面露出了崭新面貌。它改变了政客们的斗争手段,改变了军事家的战略战术,改变了文人墨客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市井小民的生活形态。可以这么说,电报在中国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如何以技术推动社会变革的历史。

清末有一位大诗人叫黄遵宪,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此人虽然出身书香官宦门第,国学素养深厚,且在清廷身居要职,却没有晚清大部分官僚的迂腐之气,思想十分开明。他跟随何如璋去日本做过参赞,去美国、英国、新加坡当过外交官,还亲自编撰《日本国志》、办《时务报》,经历丰富,见识广博,思维活络,这在清末官员中是不多见的。

黄遵宪一生追求诗界革命,早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就写出了“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这样的全新主张,反对清诗几百年来的拟古倾向,主张“旧风格含新意境”,用旧瓶装新酒,描摹现实。有他一力推动,晚清诗坛为之一澄,时人誉之为“诗史”。

黄遵宪的诗作也与寻常腐儒不同,专好以古诗咏新物,充满新奇体验。他27岁去北京乡试时,就曾经咏过一首《由轮舟抵天津》,在诗中首次提到了“轮舟”这种西洋的奇技淫巧,可算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