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1/4页)

除了这些,中国人独具只眼,发明出了极富中国特色的省字方式。

英文用阿拉伯数字表达,就可以表达全部日期,而中文如果写全的话,最少也得4个字(一月一日),最多得6个字(十二月卅一日),每个汉字用4个数字编码,就是16~24组,效率相差太远了。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字数,有人就发明了一种特有的韵部计日。这个人叫洪钧。

洪钧是晚清一代奇人,一生干了无数让人咋舌的事情。他是同治七年的状元,以胆大妄为而著称。他50高龄那年,敢在父丧期间纳了一个14岁的妾,浑然不顾舆论涛涛。这还不算什么,他以出使四国大臣之尊,带着这小妾周游欧洲列国,一时各国轰传,争相报道保守的东方古国出了一位情圣大臣。洪钧于光绪十九年八月病逝,他的那个小妾脱离洪家,重操青楼旧业,改了个名字叫赛金花,一时艳绝十里洋场,从此还有了一部名作《孽海花》……

洪钧这人很怪,一生讨厌西方文化,连照相都不肯,却动手改造了中文电报码。

他对付日期的办法是:以十二地支来代表十二个月,再以平水韵的韵部来代表日期。前面15天用的是韵目上平声的全部,接后是韵目上声的10个,再来是韵目去声的5个,一共是30天。当然,编码也并非严格按照韵部来排列,比如第三十日本该用“陷”,但是这字不吉利,就换成了“卅”字;使用公历以后,又加了一个“世”字代表三十一日,因为“世”字拆开恰好是廿、十、一,偶尔也会用“引”字代替。

对应关系如下:

〖对应关系为

一日:东、先、董、送、屋

二日:冬、萧、肿、宋、沃

三日:江、肴、讲、绛、觉

四日:支、豪、纸、寘、质

五日:微、歌、尾、未、物

六日:鱼、麻、语、御、月

七日:虞、阳、遇、曷、麌(上鹿下吴)

八日:齐、庚、荠、霁、黠

九日:佳、青、蟹、泰、屑

十日:灰、蒸、贿、卦、药

十一日:真、尤、轸、队、陌

十二日:文、侵、吻、震、锡

十三日:元、覃、阮、问、职

十四日:寒、监、旱、愿、缉

十五日:删、咸、澘、翰、合

十六日:铣、谏、叶

十七日:篠、霰、洽

十八日:巧、啸

十九日:皓、效

二十日:号、哿(上加下可)

廿一日:马、箇

廿二日:养、祃

廿三日:梗、漾

廿四日:迥、敬

廿五日:有、径

廿六日:寝、宥

廿七日:感、沁

廿八日:俭、勘

廿九日:艳、豏(左豆右兼)

三十日:陷

卅一日:世、引〗

地支也是这么排列的,从一月的子排列到十二月的亥。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种规矩叠屋架床,啰嗦得很,但对于那时候的人来说却是恰到好处。那会儿能接触到电报的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都是科举出身,除了四书五经还得懂诗词歌赋。

清代诗歌都有个显著特点,就是严格遵循韵律规则。读全清诗的时候不难发现,那些诗写的一首比一首难看,但绝不出韵。这大概和乾嘉学派的严谨作风有一定关系。反正那些官员对韵部的熟悉程度,和现代人熟悉汉语拼音差不多。用韵部代替日期,他们一望字,便知是哪个韵部,自然知道是哪一天。

有了这么一个规矩以后,日期就被压缩为1个汉字,4个数字,效率就高多了。比如马日事变当天,电报的落款都会写着“辰马”,熟的人一看就知道是五月二十一日,两个字就搞定了。黎元洪复任总统时候发布的通电落款为巳鱼电,一看便知是六月六日,方便得很。

所以咱们读民国史,动辄提到什么马电、艳电、皓电、铣电,都是以当日电报编码来代称日期。比如汪精卫那封给蒋介石的著名叛逃电报发于1938年12月29日,29日为艳字,故名“艳电”,成了一个专有名词。1947年12月24日,白崇禧从汉口发出呼吁蒋介石停战电报,亥指十二月,又是二十四日,所以史称“亥敬电”。

1938年11月份,日军进入湖南,蒋介石决定实行焦土政策,下令湖南主席张治中把整个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