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 (第1/4页)

治国之道,文武双全,同样需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象后世的早产儿大送王朝那样重文轻武是完全不行的,虽然国家繁华无比,精神文明建设不错却也经不起异族的不停骚扰终于导致国家崩散,皇家妃子子女都被蛮族抓去暖床侮辱去了。

一味的重武也不行,原本历史上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就是一个明证。当然这些李好不能直接就拿出来和李二讲的,要不然李二不立刻和他翻脸才怪。他讲的是国家的安稳和朝廷官员的清明以及为政能力非常有关系的,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固然重要,但是一个庸官和一个明官也是有区别的。

军方现在有一个参谋制度和相应的军功奖励制度,还有一个皇家军事学院的构想,但是文官呢?文官是不是应该也有一个相应的制度来解决呢?有时候文官的一个决策的对错带来的影响也很重要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朝廷中央干部都需要从基层干起,积累一定的经验才能晋升,不能因为他的才气过人深得隆恩就火速提升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没才华在基层干下就能完全看的出来,而不是靠嘴巴说出来的。

这些其实唐初的时候执行的很好的,但是到了后来就慢慢的变质了,所以把这种制度也需要形成一个必须执行的硬性规定永久执行下去才行的。同时官员自身的素质也是需要培训的,毕竟靠几本四书五经培养出来的人有几个能象那些名臣一样风华绝代的?而且大唐那么多的官员也不能保证每个官员都能成为名臣的,那么给所有的官员培训一些忠君爱国的思想和民生经济之学也是必须的。

这样的话同样需要一所学校来培养未来的官员的,而不是直接通过科举就能从官的。想想后世的那些考了几十岁还中不了举的人,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李好就觉的郁闷,这样的人就算能中举让他为官对国家来说又又多少用处?

每个想要进入大唐朝廷为官的人都要进行一次公务员考核才行的,不同的职务有不同的考核方法。而不是单纯的通过科举就完成了,那只是在选文人而不是选官员。那样的人有才能的人就是这个国家的福气,没才能的人可能就会因为决策失误给这个国家带来无穷的伤害的。

他的这个公务员考核制度的观点李二并没全部认同,毕竟李二曾为他自己搞的科举制度大力称赞过的,天下英雄尽入吾彀呢。不过李好说的治国之道文武双全的他倒是能接受,官员需要实践培训也是能接受的。李二自己可是不仅军事能力很强,他的治国能力同样也不差的,而且也接触过基层的。

其他的就不置可否了,李好也没觉得自己的观点能全部让李二接受,只要李二能接受自己说的一半就不错了,他后世也不是什么治国大能。他只是一个教师而已,很多观点也只是从论坛灌水得来得。

最后的地方政府军政分开也是必须的,如果地方官员拥有过多过大的权利这也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当然如果大唐没有能够快速移动的交通的话,军政分开就是利弊各半了,但是如果大唐所有的水泥路全部修好,国力强盛那么军政分开就是必须的了,这样也能断绝地方叛乱的武装力量。

这个时候的大唐是以周县管民事和军垦,兵府诸卫管军事的,只有安史之乱后给了各地的藩镇军政大权,才导致后来的藩镇割据之乱的。所以李好的这个说法是深得李二的认同,不过听李好说如果没有便利的快速移动的交通这种制度利弊各半还是把李二吓了一大跳,幸好来了这么一个高人给自己整出了水泥路。看来为了大唐江山的永久着想,还是得加快水泥路的修建了,到时全国就能如自己的手臂一般好使唤了。

☆、第七十五章 国子监(文)

李好和李二海吹了一番后带着浓浓的醉意在武顺妹妹和武女皇的扶持下摇摇晃晃的跟着武氏一起出了宫坐上四论马车回去了。他们回到府上没多久,就看到一个小黄门领着一辆满载的马车过来了,看那车沉甸甸的样子,里面似乎装了不少东西。这是李二赏赐给李好的,里面有不少奇珍异宝,让李好看的眼睛大亮,这些都是好东西啊,都是留给后代的宝物啊,自己得把她们好好收藏起来。自己这个做祖先的人还真好,现在就想着给子孙后代留下那么多的好宝贝。希望那些子孙到时争气点,别学那些二代一样坑爹坑祖先啊。

李好嘴里嘀咕着一点诚意都没有的谢过皇帝的恩赐后,等那送赏赐的小黄门一走李好立刻就把赏赐的东西一件件拿了出来鉴赏。幸好李二没有把自己供奉的东西又赏赐给自己,要不然那就亏大了。不过这李二也真小气,自己救过他老婆,还给他提出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