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 (第1/4页)

们县还有饿肚子的吗?你们看,这笔帐该不该这样算?”

众人:“该!”

高知县:“不能老想到管家会赚多少银子,我说赚得好!如果我县多一些像龙、管两家这样的勇于种新品种的大绅粮,我们县就会尽快实现人人有饭吃,个个有衣穿的富县。”

众人:“知县大人考虑周全,乃我县之福。”

高知县:“我今天冒着酷暑带大家来亲眼看看,就是想让大家跟管世敦学,跟龙管两家学,都来种高产的红苕和包谷,就是这个意思,听懂了没有?”

众人:“听懂了。”

高知县:“为了表彰管世敦引种高产作物的功劳,我代表本县衙门特送门匾一块和奖银一百两,把门匾挂抬上来。”

两个衙役抬上一块匾,上书“务本力农,济世惠民”八个长体楷书大字,世敦和世选赶忙上前接着。

接着龙大人,龙会长为欢迎高大人重本力农,不辞辛劳表示敬意,管上可、管上学为高大人力促本县繁荣,百姓过好日子表示由衷的感谢,并热烈欢迎四方尊长来上坪村参观、考察。

高知县说道:“大清天下初定之时,也是一直在战乱之中,搞得民不聊生,农桑失业,哀鸿遍野,我们贵州不少地方也遭战乱之灾。只这大山里面免遭战火,能为困苦中的百姓提供些粮食,也是为使国家安定下来做出了贡献。四川尤其灾难深重,有的地方,人口百不存一,饿殍载道,耕地荒芜,现在朝廷已经在采取措施,从邸报上传来的消息,朝廷已经吹风下来,等四川彻底稳定下来,将采取大规模的移民填川政策,等具体诏书下来才知道。

龙沛潇:”高大人,战乱的世道,我们深受其害,我是个药材商,这是济世惠民的行业,我们真希望太平世界的到来,好重整家业,出山好好干一番,目前只好在此种点田土糊口,真汗颜啊。”

高知县:“龙会长乃商界巨子,一定会有大展鸿图的一天,而且很快就会到来,我有个要求,龙、管两家今年所收的包谷红苕,除自用之外,一律卖给本县四乡百姓,价格从优。”

管上可:“是,谨记高大人的安排。”

高知县:“今天来的四乡头头脑脑的人们,你们本身就是广有田土的大户,首先你们要带头种起来,为百姓示个范,让他们清楚的看到种包谷、红苕的好处,就会跟着来,做不做得到?”

众人:“做的到。”

当即就认购了包谷,红苕种子的数量。

管上可与几个儿子估算了留种的数量,其余基本上能满足四乡父老的需要。当即拿出纸笔写下了认购的名单,数量,经费,及提取时间,上可在时间上略作调整,即大抵定下取种的地点,告诉了大家。

管世敦说道:“明年春天,他要为引种户讲解种植办法,希望大家派长年来学。”

大家表示感谢。

很快包谷和红苕在绥阳普遍种植起来,贫苦人家的主食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改变了种植结构,除了龙氏兄弟的粮食收益有了较大提高外,管氏兄弟的收益有了更大的提高,新品种的价格比谷子还贵,着实使管家赚上了一笔,而且运粮的经费也节约了好几百两。

收了包谷后,他又试种了晚包谷和晚高粱,到九月份又来了次秋收,虽然这时产量不如正季,而且也只实验了五千亩,但每亩也达到三百多斤,高粱也二百斤。遂准备开年后,就收一亩种一亩,至少可以提前半个月以上,晚熟作物的产量还会有提高。年前,管世敦腊月十六进城,向高知县汇报了秋收后补种晚熟作物的建议,得到高知县的赞扬,高知县立即向四乡下告示,建议秋收后补种晚熟包谷的事。

在高知县哪里,管世敦看到了重庆府下达的向四川移民的通告文件,当即向高大人表示他愿意移民重庆府,从事垦殖,以推广红苕和包谷的种植,并向知县打听了具体的规定。

高知县:“朝廷刚下旨意,目前尚无具体的规定,因此,没有什么限制,由于土地总量有限,人去多了可能就有具体的亩数规定了,因此,我想越早越有利,越优惠。”

管世敦:“大人,在你五月份来看包谷长势谈到这个问题后,我仔细想过了,就有移民的打算,用行动支持皇上移民四川的号召。”

高大人:“好臣民,用自己的行动来支持皇上的号召,率先移民,我一定支持你,让你获得更多的荒地,施展你的才能,为恢复四川的农耕做更大贡献。”

管世敦:“朝廷规定具体的移民填川方法没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