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 (第1/4页)

运到涪江边,再由涪江直接运到合州青草坝,明年那里先试种。如果效果好,后年几十万亩全面铺开。”

管世敦:“就这样。成都最有名的名胜古迹莫过于武侯祠和杜甫草堂。”

刘芳:“还有薛涛井,当然还是武侯祠最有名,‘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走。先到武侯祠。”

管世敦:“哎,入学时学的点唐诗。早就还给先生了。刘芳,我爹早就说过。你到我的身边,犹如刘备得到诸葛亮,真是这样,那天下午船坊家底的细账一算,算的廖夫人哑口无言,你又及时发现帐房先生是个人才,当即聘用,要管好这么大的家业,缺的是人才,你的两级管事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我现在出来身上都轻松多了,有你,我真是如鱼得水呀!”

刘芳:“只要我们把舵掌好,船就可一往无前。”

管世敦:“是的,划船的人好找,掌舵的难找,只要我们任用得当,他们都会好好干,主要是遴选好管理层的人。这两个月就是对韩林虎的考验,如他管理的好,我就任他为造船坊的管事。”

刘芳:“这是对的,在管理中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提拔人才,我们则是管好这批人才就行,不一定事必躬亲。”

两人说说谈谈,拜谒过武侯祠、杜甫草堂、薛清井之后便策马南下了。

三天后赶到荣昌,由于经济状况的恢复,纺织作坊的增加,对各种织机的需求量很大,售卖各种织机已成一个专门行当,形成了一条织机巷,里面有各式织机售卖。

今年七月,管世敦回绥阳时是仔细看过管世衡的织布作坊的,与这些织机相比,已显得老旧了,该换代了。

管世敦:“这些新织机比大哥麻布作坊的好得多,织出的麻布质量高得多。大哥由于思路没打开,加之两头忙,造船厂是没经营好,但大哥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却是有求必应,不遗余力的。几年来,我们要人力他给人力,要东西他给东西,每年约半年都在为我们办事,我心里总觉得对大哥亏欠得很多。刘芳,在船厂上我们只想让他独立干,完全撒手,没有在他经营吃力时帮他一把,事后想起来心中歉疚得很。”

刘芳:“想起来也是,我们只晓得拿钱接收他的船厂,却没有帮他出主意、想法摆脱困境,可能大哥大嫂心中对我们有看法了。世敦,我们要为他们做点具体的事,实实在在的帮一把才是,比如帮他们买批好的织机,找些熟悉新织机的工匠,以及请到大匠级的染工给他带去。”

管世敦:“刘芳你说得对,这两点都很必须,大哥临走时谈过这两方面的需求。如果有完整的作坊出卖,可连人带设备全拆迁到绥阳去,只要绥阳城内龙姻伯的龙兴药业房子还在,就在城里开设作坊,加上我们弘仁堂的院子,就已是很大的织布作坊了。可惜没带姻伯给荣昌商会会长的信函来。”

刘芳:“荣昌县已属重庆府,其商会会长应当知道重庆管家,今天天色不早了。明天去拜会荣昌商会会长。”

他俩来到荣昌城关昌元镇玉屏大旅社选了间上房住下,然后到街上看了一下。主要街道就是大东街、大南街、玉屏街、文武街,商会就在这几街交汇处的县衙附近。与他们住处仅有半条街的距离。

第二天夫妇俩备礼来到商会,递上投刺,很快一人出来热情招呼:“管大老板光临敝县商会,蓬荜生辉,敝人陈礼元,敝县商会会长,兼麻布帮邦主,请进,请进!”

管世敦连忙拱手还礼:“管世敦夫妇拜见陈会长!”

说着二人进到商会正厅落座看茶。“

管世敦:“陈会长相必认识重庆总商会龙沛潇会长吧?”

陈会长:“龙会长。太熟了,是老朋友了,他的药材生意在荣昌做的红火极了,每次来荣昌我们都要喝上两杯,每次去重庆他也都要请我去管大老板的东水门酒楼喝上两杯,故此得知管大老板。”

管世敦:“这更是一家人了,我大嫂正是龙会长的女儿,目前大哥大嫂正经营织麻布的作坊,姻伯龙会长知我要来荣昌。特让我帮大哥大嫂在荣昌物色大匠级工匠和新的织染设备,故不惴冒昧,前来打搅陈会长。”

陈会长:“这可真是越说越近了。龙会长为爱女和女婿着想,改善其织麻布的技术条件。舐犊情深,可敬可佩。管大老板能否提出具体一些的要求?”

刘芳:“陈会长,与其零敲碎打的买设备。四处张罗物色人才,不如一次性的买下一两处大型作坊。这样连人带设备什么都有了,只要把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