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部分 (第1/4页)

公主:“真天衣无缝,对付太皇太后,我有的是办法,见到这么乖的两个外曾孙,喜欢都喜欢不过来呢。”

刘芳:“这孩子身上有胎记或其他什么没有?先看看,记熟。”

公主:“刘芳,你真是我的好姐姐,我和硕会知恩图报的,姐,我走了。”

当晚,公主把这个打算给傅大将军说了。很得大将军的赞同,随即把刘芳编的故事给大将军说了,两人又反复推敲了一下,直到没有破绽,才决定第二天给太皇太后写个密函,首先为丢孩子请罪,然后讲孩子失而复得的经过,不仅长相相同,而且胎记也吻合,还暗示养父是阿拉伯人,与孩子没有任何相似之处,这两个孩子就是太皇太后八十大寿的最好的寿礼。并告诉太皇太后、管世敦、刘芳已为老太后准备了一对能说会道的大金刚鹦鹉作为寿礼,如果皇上允许,他将立即返回京师,公主立即以八百里加急寄往京师。

接着又把这个故事讲给两个孩子听,证明他两兄妹就是公主生的亲骨肉,失散九年多又重逢了,原来买买提夫妇是养父母,她和大将军才是生身父母。

公主身边的佣人换了几批,谁知道九年前发生了什么事,就这样,忠康、忠熙是大将军和公主的亲骨肉在人们心中成了铁板上钉钉子的事了。

第五十二章 铁甲战舰

回到格格府的当天晚上,刘芳对管上学和管世敦说道:“大将军将这大型和中型共五百多艘海船送给我们了,让我们组建一支上迄宜宾,下到上海的大型客货运船队,我们建立船队的梦想马上就要实现了。”

管世敦:“这太好了,但海船适不适合跑长江啊?”

刘芳:“怎么不适合,这些船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是数量大,其中大型船一百五十五搜,中型船三百五十搜,全部投入使用的话,长江船王非你莫属,第二是载客量大,我们回来时,大型船一船二百人,这在长江上还是没有的事,装货的话可运好几万斤,第三是船的质量高,大风大浪的海上都经得起,绝对比现有长江上的船质量好。第四是稳定性能好,一般船体都比较宽,风只能移动它,吹翻它很难,因此,大将军算是送给了我们一份厚礼。”

管世敦:“得了人家这么厚的礼,怎么报答人家啊?”

刘芳:“近的说,已经报答。”

管世敦:“这是什么意思?”

刘芳:“我送给他们龙凤胎一儿一女,还不大吗?”

说着便把这两个极像大将军的一对双胞胎兄妹从人贩子手中买回送给大将军,并应公主所求,论证了这是他们的亲生子女一事说给世敦听。

管世敦:“从道理上讲你编的这个故事无懈可击,公主肯定感谢你极了。”

刘芳:“下面的问题是这原是海冦们乘坐的船,既非客船。又非货船,因此要全部进行改造。我在沿途仔细的研究了两种船,提出了改造方案。这是图纸,明天我去与匠师研究。敲定后,立即进行改造,宁愿少接点货,也要优先把船装出来,争取早日投入运营。”

管上学:“这是自己的,当然一切优先。”

刘芳:“我们的船队主要航行在宜宾与上海之间的大府州上停靠,短途不靠,这样航行的速度就快得多。第二,只有卧席,每人都是有房间有铺位的,不卖坐席、散席,这样就可杜绝闲杂人等上船,船资相对贵一些,旅客也相对舒适一些,更安全一些,也能更能吸引旅客一些。也更具有竞争力。

管世敦:“我同意这两点,对船的改造就按照这两个原则来进行。”

刘芳:“我建议,大船用来跑宜昌以下,一则江面宽。跑得起速度,而且一年四季都可以跑。二则长江中下游经济状况好,客货量大。生意肯定好一些。而中等船则跑川江,即从宜昌到宜宾以及嘉陵江。因为川江及支流比下江窄得多。”

管上学:“码头是最繁华,人流量最大的地方。我们应在这些府州的码头上各建一座中低档的酒楼旅社,等船的乘客凭借可在此吃住,这个数量就很大,而且兼卖客票,联系船运。”

管世敦:“每个码头每天都有一班向上游或向下游的始发船,这就保证,每个码头都可买得到船票。”

刘芳:”爹爹和世敦的建议都很好,我还认为宜昌是中下游的中转站,由于大船只跑中下游,中等船只跑宜昌以上,因此,宜昌要设中转站,平常宜昌应有两只以上的船做中转用。”

管世敦:“大船不是一时能改造好的,应首先改造一批中等船,即可利用我们现有的航运系统立即投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