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部分 (第1/4页)

老渔翁:“前朝这里有个村,因在秣陵镇东,故称秣东村。现在这里早没得人了,远处的人仍称这一带为秣东村。”

刘芳:“打搅大叔了,我有件事想请教大叔,不知可以不?”

老渔翁:“夫人请讲。”

刘芳:“前朝的繁华和热闹大叔是见过的吗?”

老渔翁:“见过、见过,那是有钱人的销金窟,穷人谁到那里去?”

刘芳:“听大叔的口气,当年的盛景不在这一带?”

老渔翁:“在你们出城不远的那一段,不是这里。”

刘芳:“大叔能记忆当年的盛景吗?”

老渔翁:“只能说记得一些,记得在崇祯年间有位画师,专门画了幅《秦淮河极盛图》,当时名传一时,古董店或许有卖的。”

刘芳:“谢谢大叔,以后我有问题再请教您。”

刘芳看见芙蓉一直朝秣陵方向看,不知他在看什么,问道:“芙蓉,你在看什么?”

芙蓉:“妈,我在看秣陵城这座古城或许有潜在的商业价值,其意义绝不亚于秦淮河。”

刘芳:“芙蓉,你的想法有道理,一个古都,一个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如果开发出来让人凭吊,让人思古,其意义可能远胜于秦淮河。”

管世敦:“我明白了,如果花重金恢复昔日的风貌,让人能看到一千多年前的秣陵城,不仅江宁人会来看,怕十八省的人都会来看,光收门票都不简单。”

管正仕:“说来说去六朝故都还在这里,必定有不菲的商业利益。”

刘芳:“芙蓉,今天就到此,明天妈陪你骑马来仔细考察一番,正仕也一道来。”

船往回走,正走到芙蓉说的景区起点处的横岭时,刘芳叫“停船”,指着横岭说:“芙蓉,你们忽略了横岭,这匹高山高耸入云,比江宁城所有的山都高得多,是一远足登高的上佳之处,而坡面并不陡峭难行,但确林木苍翠,鸟语花香,我们修一条盘山公路上去,沿途建些亭台楼阁,再在山顶上建个观景台,让游客远眺江宁。近看秦淮,一定受游客欢迎。尤其是年轻游客的欢迎,你们说是不是?”

芙蓉:“妈。是我忽略了,安排游客登高远望本是游观的重要环节。”

正仕:“妈,好像还有一条小路通到山顶哩!”

芙蓉:“妈,时刚过午,让我和正仕爬上去考察一下,究竟如何。”

刘芳:“好,去仔细看一下,带三个卫士上去。”

一个半时辰后,小俩口带着卫士回来了。

芙蓉:“爹妈。横岭太美了,前人修的上山梯道还好走,沿途不断出现些小平台,可建游览设施,林木之中,怪石嶙峋,古树参天,山顶上除一个山尖外,还是一个大的平坝。这么好个游观之地差点被我遗弃了。”

刘芳:“下回来仔仔细细的、认认真真的考察。”

当晚。刘芳,正仕与芙蓉住在莫愁湖,管世敦回到西洋楼。第二天,天刚亮。二个护兵骑着马并带来刘芳三人的坐骑,以及测长的绳子,纸笔、墨盒。刚辰时便赶到莫愁湖,在莫愁湖吃了早饭。五人便出发了,问明了去秣陵城的道路。快马疾驰,到己时便赶到了秣陵镇,问了当地几位老人,老人指着镇东五里的一个古墙环绕的地方,说道:“夫人,那才是古秣陵城,我们是后来搬来的人建的新秣陵镇。”

谢别了老人,五人来到秣陵古城,古城保留基本完好,房子虽无一间,但殿堂、院落、街道都依稀可见,刘芳说:“芙蓉,勾个简图,护兵,测量城的大小。”

刘芳带着正仕绕城走了一圈,又在城墙上走了一圈。

正仕:“原来秣陵城才这么大一点,好像跟八阵园差不多。”

刘芳:“是的,汉三国六朝的城市主要是住国君、皇帝、文武百官,士农工商属四民百姓,多住城外,尤其是四个城门一带。”

正仕:“那修复起来并不太难,花费不会太多。”

刘芳:“那时人们是席地而坐,席地而卧,只有一个几案摆饭菜,写东西,也没有多少家具的,那时候的榻也**,是一种高级坐具,也就是重要人物才坐在上面。”

这时芙蓉画好图,护兵测好城的大小,并把测量数据标在图上。

刘芳一行往回走又来到横岭下,骑马沿山道登上山顶。刘芳一看,西边一个高约二十丈的山峰,其余皆为较平的坝子,长约一里。最宽处有五十丈。是一处很好建设的地方。

刘芳:“你们说这上面建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