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部分 (第1/4页)

兵部侍郎刘大人。”

吴敬清:“查抚台大人出巡顺庆未曾远迎,请恕罪,刘大人之声名显赫、卑职如雷贯耳,今日方有幸拜识尊颜,实荣幸之至。”

查大人:“其他三位是刘大人的后人,其中这位郁芙蓉是皇上特批的六品兵部主事,与你平级,已屡立战功了,其政绩不比你差。”

吴大人:“快请大家进内侍茶,请!”

大家坐定后,查大人继续说道:

“刘大人一家奉皇上旨意,协助四川地方官,重振四川农、工、商三大业,以实现皇上创建太平盛世的宏图大业,他们在川西、川北的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在来到川中顺庆府,看看怎么重振川中的农桑之业,重振工商之业。敬清,你是我的老下级,我才请他们来,这就看你的表现了。”

吴大人:“查大人,刘大人在四川用大手笔开发川西二百万亩良田,重建规模宏大的锦官城,最近又在川北保宁府,建大牧场,大果园,建川北锦官城,卑职都有所闻,一直盼望查大人引见管大人、刘大人来川中顺庆府,重振我顺庆农桑之业、工商大业,卑职一切听从刘大人安排。

刘芳:“吴大人,我们管家对每个地方的开发皆是以商人的身份、百姓身份在从事,而不是官身。该买的买,该占的占。”

查大人:“在重庆我们就是只要是无主荒地。刘大人需要多少就占多少,连皇上都说。管家得地,百姓得利。”

刘芳:“吴大人,对于川中的开发,最重要的是大面积开荒种粮,你知道顺庆府七县一州有多少亩土地吗?现有人耕作的占几成?”

吴大人:“据明万历《顺庆府志》记载,顺庆府有二百三十万亩,整个川中约三百万亩,与川西持平,而被开垦数。据各县报来仅几十万亩,而且这个数还有不实之处,一些人插花式的占耕,中间有的并未开垦。”

查大人:“刘大人是几万人同时耕作,不可能在别人的空地上干,应像川西一样移民并村,把移民统一移到东边或西边,或北边几个县,统一安置。以每家七十亩或一百亩连片安置,从而空出大面积的荒地让刘大人组织移民来耕作。”

刘芳:“我们来的人皆是以管家长工的身份,我管吃、管住、管给工薪,他们只管出力种庄稼。如有天灾,他们工薪照常,损失归我。虽然我有巨大收入,但他们生活有保障。还拿钱,因此。都愿跟着我,为我干,试问,给他们一百亩,让他们自己干,一但春旱,种播不下去,一年吃什么?不饿死才怪。正因这样,我才敢一口气拿下川西二百万亩,如果吴大人将地上的移民移到南充北的仪陇营山,或东部的广安、岳池,我就可能让二百万亩明年长出庄稼,实现一年变样,请吴大人考虑。在南充周围几个县大力推广栽桑养蚕,我就在南充择地建川中锦官城,发展高等级的丝织业,像保宁建川北锦官城一样,三大锦官城一齐努力,即可再现我们四川昔日‘女工之业覆衣天下’的局面。”

查大人:“这两点都做到了,天府之国的称号就重回四川了,天下大治的局面就首先在我们四川实现了。成都府、保宁府、顺庆府三府主官就为皇上立了大功,而且就是在一两年之内,指日可待。”

吴大人:“刘大人,你希望空出哪些地方?”

刘芳:“让给我的地应分布在嘉陵江两岸,便于用船运输。先要告诉吴大人的是,对移走的民户,我皆要给移出费,因为他们是为我腾地,我理应给予补赏。所以川西很顺利的解决了移民腾地的问题。我的标准是每户三两银子。”

吴大人:“刘大人,我明天就发通知,五天后,各县知县到本府开会商议再次移民,要求在一个月内腾出土地,交大人使用。本府所在的南充老县城是一贴江而建的长条形,主要街道,都在南半城的南部,北半城仅为南半城的一半,现在北半城基本无人居住,我将北半城的北半部划为锦官城用地,约一千亩,不知够不够?”

刘芳:“一千亩足够了。”

吴大人:“明天我陪两位大人先在城内看看,就城内开发的事,听取两位大人的意见。在南充县城的东南面方向,嘉陵江东岸,有一个大岛叫高坪坝,嘉陵江在其上头分出了一小股从东流过,从而形成一个岛,该岛地势高,不受嘉陵江水涨落的影响,该岛几乎与南充城一样大,上面长满杂草,是天然的饲料,附近都是良田,可种植精饲料,距南充近,很便于管理。”

刘芳:“吴大人真有心人,似乎你早有准备。”

吴大人:“不怕两位大人见笑,我很笨,新点子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