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部分 (第1/4页)

管世敦:“让各级官吏推行高产的苞米与红苕的种植。让乡村农户普遍种这两种高产粮食作物,让百姓不仅有饭吃,而且还有喂猪的,就会逐渐摆脱贫困。这里,各级官吏的作用非常重要,甚至可以来取一些强制的措施,强迫他改种这两种粮食作物,这样坚持几年,陇右山区必定改变面貌。”

陈世忠:“那是的。”

管世敦:“我先讲讲康熙三年我从贵州填川的情况。当时我已在贵州绥阳县普及了这两种农作物,我从贵州带这两种作物填川入居重庆。现在吏部尚书当时的田县令,给了我三万亩地栽种苞米与红苕,当年获得丰收。于是他下令所收苞米与红苕全部作为种子在巴县推广,第二年巴县这两作物又获丰收,于是现在的吏部尚书。当时的重庆府知府程大人令重庆府各县县令带各自乡首里正来巴县青木关参观我收获,让大家眼见为实。并让我讲了种植技术,他们回去就种起来了。接着现任四川总督。当时的川东道道台查大人又同样办理,整个川东也由极苦寒,食不果腹到逐渐有了吃的,这就是两种作物的功劳。因为苞米亩产九百斤,红苕亩产两千斤啦。”

梁汉光:“管大人开发川东的经验完全适用于开发陇东几十个县,管大人我们下一步怎么作?”

管世敦:“现在已九月底了,播种季节已过,但可集中各州县主要官吏于兰州,讲解种植苞米、红苕的作用与意义,让他们当作当地的第一要务来抓。我就留在兰州一带考察,看有什么可开发的项目,等你们集中了州县官吏后我再给他们讲讲这两种作物的种植方法和我们川东推广的经过。”

梁汉光:“谢谢管大人。”

会后,梁汉光立即下令甘肃东部几个州县主管全部集中到天水,听管世敦讲解种植红苕、苞谷的意义,可以解决穷苦百姓糠菜半年粮的问题,让广大百姓能吃上这两种粮食,其意义十分重大,甘肃总督说道:“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换种植作物的问题,是关系到大清的盛衰存亡,关系到皇上创建盛世大业,我现在丑话说到前头,不是你愿种不愿种的问题,而是必须种的问题,管大人是奉当今皇上之命来我省推广苞谷、红苕,作为朝廷命官,你们只有忠实执行皇上的旨意,凡拖沓不办者撤职查办,反执行不力者,降职留用以观后效,至于普通百姓,拒不执行者,破坏执行者可以刁民论处,关进大牢。”

甘肃巡抚:“各位府州县主管,在推行中由管大人无偿提供苞谷种,红苕种,并派人来手把手的教你们,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事?各位主管在推广红苕、苞谷中你们不是看客,你们首先自己要学会栽种,要弄通弄懂,你才会指导百姓。”

天水会议以后,甘肃东部几十个县立即行动起来,层层传达,皆当做完成皇上的皇命在执行。

见陇东官绅百姓如此热情,管世敦立即赶回重庆,组织人力和种子。刘芳正好在重庆。

管世敦:“陇东条件差,百姓很苦,不少还是糠菜半年粮,一听说我推荐高产的苞谷和红苕,老远的都赶来学。明年开春后我带上种子和一百长工,深入到陇东各个县,具体去实行手把手的教,再留半年,他们就会了,这样甘肃的口粮问题便解决了。”

刘芳:“我查《甘肃省志》,甘肃有十几个县都在嘉陵江的源头——白龙江和西汉水,这两条河的两岸,气候与四川差不多。开春后即可整地播种,你带上三百人。平均每县二十人,再带上苞谷种。红苕种去送给他们,我们的人便教他们,甘肃中部、北部的县同时来学,这样南部县种完中部县便开始,然后北部县,估计到四份便全部完成栽种,剩下的便简单了。

管世敦把他们的时间安排用八百里快递送到甘肃东部的中心天水,天水很快转到各县,过年前能翻一片地的都翻。剩下的也在二月份翻完。正月初五,管世敦的二艘中型客船,四艘中行货船载着三百长工和二船苞谷种,两船红苕种,北上了。正月十五以后陆续布到甘南部各县,从育红苕秧开始边教边学,层层铺开,果然三月底便完成栽种任务。前后管世敦一共调来八船苞谷、八船红苕,甘南南部敞阳的平坝有的当年还种了两茬苞谷。甘肃巡抚梁汉光一直驻在天水督促,个别知县动作不力,还受到降职留用处分,由于上上下下的努力。甘肃东部五十多县都获丰收,苞谷多数达到亩产八百多斤,红苕更是达二千斤以上。一举解决了多数贫苦百姓的口粮,第二年便在全甘肃推广。甘肃在丰收后。其总督陈世忠用折子详细地向皇上汇报了甘肃粮食生产变化。康熙帝看后辈常高兴,作了长篇朱批。转发各省。

管世敦又把推广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