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部分 (第1/4页)

瞥б步ê昧耍�橙艘惭С苫乩戳耍�涂梢钥局坪湍鹬屏恕!�

袁姻伯:“啊?这样快,明年七月我就可以喝自己出的酒了,太好了,走,去看泉水和建酒厂的地点。”

经过几天的寻找、比较,最后确定在五指山南麓、万泉河的上游,找到一块十分理想的地方,一股从五指山流出的泉水,水质好,水量大,而且泉下有一块约千把亩的冲积台地,斜长形,交通也方便。

管世敦聘袁姻伯为建厂工程和以后制酒的监督,月薪二两。

他和胡知府、岳雷去到海口,请来木工帮,他拿出酒厂的图纸,让帮主看,决定建十组锅灶,制十套器具,匠人的住房、酒窖等,共计四千两。

以每组三十名匠人为例,袁姻伯共派出三百名年青人,由管世敦带往江宁的金陵大曲酒厂和资州的重龙山大曲酒厂学艺,每厂一百五十人。管世敦让管正兴从谭虓那儿调了三船真正的东北高粱,经万泉河到五指山。袁姻伯表示,他们都会种高粱,就不劳世敦费心了。

管世敦让他的坐船绕琼州转了两圈,发现琼州沿岸有不少连片的、平坦的沙滩。他想到有次坐船经过天津长泸盐场,利用海水晒盐,不就是先筑堤设闸,控制海水进入量,在堤内建成方块的大田状,用石板铺地,用条石作埂,再放入适当海水,晒干便成海盐?

他去广州找到林如焘总督与巡抚岳雷,谈了自己的这个想法,他认为其好处有二,一是可生产食盐,二是可解决城市无业人员的生计问题。其难在投资大,很难短期收回成本。

林如焘:“管大人,晒海盐虽然投资大,但可是一本万利的事,要尽量选那种海岬,这样筑堤短,有两边山嘴相抱,不怕风浪,我记得在三亚的东边就这么个地方,叫官家田,内有二千亩地,附近有山可开采石头起坝,五指山就可找水平起层的石板铺地,可从万泉河运到那里。管大人资金充足不妨一试。”

岳雷:“爹,这是个大工程,但不复杂,可承包给石工邦,他先看石料,真正嵌石坝时,我派个人帮你当监工,你只要验收付款就行,你尽管干其它事。”

管世敦接受了督抚的建议,即驾船到三亚,反复寻找,终于找到了林如焘说那个叫官家田的地方,一看,好家伙,足足有二千五百亩,两边山嘴弯如牛角,涨潮时全淹了,退潮时全露出啦了,只要在角尖之间筑上五十来丈的石堤便可拦住海水,中间设一道双层闸门便可控制海水的进出。官家田的后面便是一座山,石头有的是。于是他又去五指山。跟姻伯商谈建盐场取片石的事。

袁姻伯:“这种成层状的石板这里到处都是我门前这个山堡就是,干脆就取这个山堡的片石。取完了我出脚也方便。这个山堡是我的,山上那几棵稀毛癞的树移走就是。”

于是管世敦到海口找石工邦石帮主谈建盐场的事。石帮主:“管老板。石工活路我们都能做,但盐场我们没见过,做不来。”

管世敦:“这很简单,坐我的船我们先去天津长泸盐场看看就知道了,一切费用算我的。”

石帮主:“行!先看了人家盐场再说。”

作了一天的准备,石帮主带了几个大匠师到长泸盐场一看,大简单,并用绳子量了盐池的尺寸,回到琼州官家田。具体量了每块盐池的尺寸,条石当地取材,片石板,到五指山看了地方。于是石帮主报价一万二千两,最后少到一万一千两包工包料,成交。先备料用了半年时间,起拦海堤,起石田埂,铺片石板花了半年。一年建成。管世敦接回派到长泸盐场学晒盐的年轻人,便迅速开始晒盐了。说:“林大人,现在官家田已是管家田了,干脆名叫管家田盐场。”

经过半年的努力酒厂也开始酿果酒和曲酒。并在酒厂和盐场各建一套管理班子。其管事分别是五弟媳的两位兄弟,这是袁姻伯推荐的。

刚到广州不久,管世敦叫正瑾在广州选址建峨眉酒家。特别是在几大衙门和繁华路段,当时广东省总督府衙门、巡抚衙门、提督衙门、广州将军衙门都建在越秀山南边一带。比较集中,正面都不好找地盘。反而在这衙门的后面与越秀山之间却有空地,在督、抚衙门之间有一条宽宽的空巷,正对大街。正瑾告诉了爹爹管世敦,管世敦与总督林大人商量,征得林大人的同意,紧紧邻两府后墙而建,大门正对空巷,于是找来木工帮张帮主,商量建一座砖木结构的五层酒楼,图纸是现存的,商定建房价为一千五百两,四个月建成,正瑾天天的守着看着,过年不久,受管世敦之命,重庆组建的酒家管理班子先遣人员便来筹备桌椅板凳,锅瓢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