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部分 (第1/4页)

上问:“这位兄台,取包裹呀?”中年人:“是的,我媳妇看病缺药引子,京师没有,这是托亲友从南方买来的,哎,有了邮传公司,方便多了。”

这时一个中年妇女喜滋滋的来寄包裹,皇上问道:“大嫂寄东西吗,看你满脸喜色,一定有喜事?”

中年妇女:“儿媳要生小孩了,我寄包奶娃穿的去给我孙子穿,他们在辽阳。”

皇上:“不知寄费贵不贵?”

中年妇女:“不贵,不贵,这么大一包也才一百五十个钱,我寄过。”

皇上感慨道:“什么是政通人和,这难道不是吗?”

今天看了东单商城,皇上对实现大治更有信心了,对人伦关系的理解更深了,哈济格不是我们皇族吗?干的确危害大清利益的罪恶勾当;人家管家,俸禄未领一两,只不过得了几个空头衔,却兢兢业业为朕的江山、为朕的大业孜孜不倦的奋斗着,因此他更坚信要更广泛依靠忠直之士,彻底摒弃满汉界限,对阻碍建盛世大业的老贵族坚决撤下来,不能让他们居于高位,高位只能给能为天下苍生带来福袛的人,新一轮的人事调整在康熙心中萌生了。

京师一切进入正轨,刘芳和世敦准备南下了。由于正木、正森、正峰皆没有独当一面的经历,虽有父母陪同,但世衡龙凤与正峰经历也有限。于是两人商定,让大哥世衡父子在芜湖等他们,他们到芜湖县衙会他们。他们在芜湖县衙刚落座,衙役就把他们父子找来了,同来的还有个年轻人。

管世敦:“大哥,正木辛苦了。这个是?”

正木:“四爸,四婶,这是我长子远仲,远仲快见过四公四婆。”

远仲立即伏地三叩头,说道:“侄孙给四公四婆请安了。”

管世敦:“起来起来,高高大大的,是干事的料,多大啦?”

远仲:“回四公问话,吃十六的饭了。”

刘芳:“正木,你几个娃儿啰?”

正木:“四婶,三个,老二长仲,十三。老三是个姑娘,小名叫谷雨,还没取学名。”

世敦:“大哥,正林,正森都有几个娃儿?”

世衡:“老二正林也是三个,头胎就是双胞胎,生了两个,也快十四了。第三个是个女儿,九岁。老三正森也一儿一女,还小,儿子九岁,女儿五岁,媳妇又怀起了。”

世敦:“很好!安徽这块地盘就是正木的了,江西就是正森的了,贵州便是正林的,以后各率儿孙,把这些地方兴起来。”

刘芳:“三哥的正峰呢?”

世衡:“正峰也是人丁兴旺,自己生了两个儿子,还拣了两个娃儿,一儿一女,他有四个娃儿了。”

正木:“正峰的老大也吃十六的饭了,这次也跟正峰出来了。”

世敦:“大哥,你可真是儿孙满堂。后人多多。我们管家的家业日益壮大,日益增多。极需人才。你这么多孙子,是为我们家业储备的管理人才。今后要统一安排,大哥不反对吧。”

世衡:“我支持总部统一使用,统一安排。”

“大哥谈谈安徽的开发情况吧。”世敦说。

世衡:“这二个月我们只来得及在安庆,铜陵,芜湖,池州四个较大城市筹建四座商城,皆已开建。最后一个池州才动工几天。我让正木带着远仲去北边看了地,让他说吧。”

正木:“四爸,四婶。我首先看了合肥,它居安徽之中,然而开发尚在起步,我在大十字街买了一段无人居住的街道,准备仿汉口青龙楼建商城。街的后面有大的空地,虽没有青龙楼长,但却比它宽。它的西边十五里有一个湖,纠蜀山荡,约几万亩。周围山林环绕,很宜建休闲观光之处。著名的巢湖就在合肥南边,碧水蓝天,湖岸丛林密布。约七十万亩,我雇了条渔船在湖中央走了一个时辰,总觉得可以做点什么。但湖太大,不敢问津。我们又往北。沿淮河两岸做了调查,有五河。阜阳,蚌阜,淮南等城市可通航通邮,遂把给的船只一半用在淮河上,另一半用来跑长江各沿线短途水路及邮路。南边的九华山和黄山我还来不及去。淮河经常泛难,两岸经济比较萧条,商店稀疏,怕入不敷出,不敢去建商城,只通了班船和邮路,是与正玺哥联合建立的。长江的航路与邮路是由总部在协调。我们只对安徽段在监管,银行业务也只有长江沿线,正在筹备淮河沿线,我找几个小船厂订了二十只小客船,把趸船配齐便以趸船为立足点,便可全面开通淮河的航运,邮传与银行业务。”

管世敦:“大哥,各公司的管理人员配齐了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