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部分 (第1/4页)

用多年,已很破旧,两厂合为一个新厂,应有新的面貌,应有新的厂房,但怎么建,我还未考虑成熟,我倾向于纺织染分成三个分厂,各有独立的厂房,这种厂房可以是楼阁式的王字形,加上一栋楼下为交易楼,二楼为库房,三楼为管理人员办公用房,四栋楼在黄埔江边一字排开,为松江增色不少。”

正仕:“我估计妈很快就到上海了,我们把两种方案都给她说,看她的意见怎么样,最后听妈的。”

芙蓉:“正仕,这里隔松江城有三十多里,只是交通可借黄埔江之便,松江作为棉纺织中心仅两个厂是不行的,不如我们再去松江仔细考察整个棉纺织情况。”

两人花了一个时辰,走到松江县,结果发现松江城并不大,他们走进一个棉布庄打听松江棉布的织造厂在什么地方,老板告诉他,东门外有座长生桥,过桥便是一片厂房,织工、纺工皆在桥上等雇主。他们到东门外一看,一大片院落,家家户户有机杼之声,规模都很小,几十张织机的都凤毛麟角了,松江城里有个棉布街,还很热闹,买卖也很兴旺,但规模都很小,他俩很奇怪,不是民谚有买不尽的松江布嘛,问路旁有一位看似很有学问的老者,老者说:“年轻人,那是前朝万历年间鼎盛时的说法,并不是现在,现在棉纺织业到处都有,哪的才只松江呢?”

两个人方才明白,自己闹了个刻舟求剑的笑话。

两天后刘芳等一行到达上海,正仕与芙蓉各自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刘芳认为天下现在主要穿棉,为把棉纺织业做大,只搬弘利厂来上海,现在趁上海修厂房的时间,在我们老长工第三代中招收一千五百学徒,作扩大一倍的打算,要求半年学会。

芙蓉:“妈。真是大手笔,原来这两个厂便已居大清棉纺织业的牛耳。现在又扩大一倍,我们管家作为大清棉纺织业的龙头老大是确定无疑了。”

刘芳:“现在我们新建的都往吴淞江北岸发展。在洋货大楼的西侧建纺织品大楼,再往西为弘利棉纺织厂,城里土地有限,只能将各交易坊建成阁楼式,立在江边又壮观又便于管理,芙蓉,你按纺纱楼、织步楼、染步楼、库房兼管理人员办公设一楼,四座楼后为住房院落,再用围墙一围的安排。先进行细部设计。”

芙蓉:“妈,松江那边,烧的烧,坏的坏,我建议重修过,那地方两厂合并加中间的空地,有一千五百亩,呈长方形,为了有利观瞻。我准也仿上海,面对黄浦江而建,也是阁楼式,同时为了以后的发展。准备装工作楼建大些高些,按纺纱楼,织布楼、染布楼、库房及成品展示楼。新工艺实验及管理人员办公楼等五栋大楼从东到西排在江边,其后为七栋工匠住宅楼。高七层,也留有余地。只其中中间的第四栋一二三栋为便民商店,四楼为餐馆,五楼为大管事和管事住,第六楼的客房,第七楼为我们管家的住房,再上还有两间五层的望楼。四周为一圈围墙,大门开在南边正中,有门房和门卫人员,这样既安全,又便于管理,我和正仕在松江单独招标兴建。”

刘芳说:“可以!”

随即芙蓉开始对弘利棉纺织厂按新的理念进行设计,初搞完成后,经刘芳审定修改,便定下来了,接着又设计弘顺棉纺织厂,初稿出来后,经刘芳修订,也定稿,交正仕拿去松江。

方案定下来立即请来木工邦魏帮主,告诉他进行二楼三楼皆要以纺织操作,因此强调楼层的牢实,商讨结果,三栋做坊楼每栋千两,纺织品交易大楼兼库房五层一千二百两,住房为四合院式六楼一底,一家一套,共一千五百套,一套五两共七千五百两,共一万七千两,成交,要求年底交房,正仕在松江也以八千两招工开建。

第一一零回以木克火

崇仲与明月在管世敦带领下会见了米帮易帮主,声称他们有大量稻谷,想从事谷米交易特来向帮主请教。

易帮主:“管大人开发三省,拥有大量谷物是肯定的,汉口是全国谷物的交易中心,交易量非常大,非常欢迎管大人进入稻谷交易领域,其法很简单,你要有一个存放谷物的地方,你的谷物种类和数量,由帮内安排和销售,每交易成功一笔便百份抽一,缴入帮中。”

管世敦:“行!由于我们出售量大,我将在汉口择地建大的粮仓,在这以前,我们先放在粮船上,卖家可上粮船看货交易。”

易帮主:“可以,管大人,其实现在多是这种方式,只是粮要用袋装,便于搬运。”

管世敦:“易帮主,这种交易与我们平常卖给粮贩子增加得了多大利润?”

易帮主:“至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