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部分 (第1/4页)

甲天下,就建个管城又何妨?”

正仕:“谢谢顾大人,让我能复兴一世祖的封地,顾大人我希望买下来,这样我用起来才踏实。”

顾大人:“恭敬不如从命,你就给五万两吧。”

芙蓉拿出六万两给顾大人,顾大人写了收据和准用证。

了解了情况,得到了地,高兴而去。小两口立即带领侍卫走出西门,登上高地,简直可以说有一种一望无涯的感觉。

芙蓉:“正仕,一定要好好量量,知道面积和方圆才好规划。”

大家骑马走了一圈,花了半个时辰,又重新量了东西距离,为十二里,南北长为十四里,“呀,跟开封城一样大。”芙蓉喊道。

正仕:“芙蓉,我听爷爷讲,我们是管仲的后代,管仲是周穆王的第三个儿子的后人,怎么会是那位背叛周天子,与纣王儿子禄父勾结反对成王和周公。最后兵败被斩的管叔姬鲜?!当时我说我复兴管城,是故意说给顾大人听听,让他高兴,早点把地给我们。我坚持要买下,就是为了防止他反悔。现在钱也给了,准用证也得了,我们用汴梁新城的名字比无人知晓管城响亮得多,到时请皇上也赐匾,他还敢说什么吗?”

芙蓉:“《东京梦华录》有完整的汴梁城图,开封肯定借得到这本书,我想我们一小半来建房子。多半用来建游观的园子。这样,人们来买东西。来吃各种好吃的,也来游玩。一切消费在这里,正仕,你看如何?”

正仕:“就这样办,这么大的地方,我们棉纺织厂也建在这里。”

芙蓉:“我们仔细在街上走走看看,可能会有新的收获。”

正仕:“可以,说走就走。”

大家来到大街上,开封的街上按行邦分的如瓷器街,各种瓷器琳琅满目。购买者很多。这里还有仿宋代官窑的东西,当然最多的还是均州的钧窑和汝州汝窑的东西,这是河南本地产品。又过了几条街道,这里便是古董街,各种古物摆满家家的货柜。这时,有个人提了一个木箱找老板出售,老板将他引到后堂里面去了,说实在,看的人多。买的人少。正仕见一个三十来岁的人站在柜前专注的看一件青铜鼎,问道:“大哥,有意这件东西呀?”

那人笑了笑:“看看,看看。这么贵那个买的起哟!”

正仕:“大哥,贵贱是次要的,关键在真假。现在造假的不少。就怕买到假货,血本无归。”

中年人:“别的不好说。这件的却是真品,是一件西周中期的东西。”

正仕:“何以见得?”

中年人:“因为有的东西可以作假。有的东西却是做不了假的。比如,这件表面那种绿的发亮的东西没有几千年在地下埋藏是形成不了的。这种叫绿漆古。”

正仕:“看来大哥是古董鉴赏的行家。”

中年人:“我还称不上行家,这要有年龄的积累,我爹搞了几十年,那才真的称得上行家。”

正仕:“大哥原来是古董鉴赏世家,失敬,失敬。”

中年人:“老弟对古董这么专注,莫非也想经营古董,只是这要家有巨资才行。”

正仕:“我不缺巨资,缺的是能识鉴古董的人才,像大哥父子这样的人才。”

芙蓉站在侧边听了很久,说道:“这位大哥能不能借一步说话?”

中年人:“这位夫人是?”

正仕:“这是我夫人。”

中年人:“失敬,夫人有什么吩咐?”

芙蓉:“对面汴京酒楼吃个便饭,不知大哥赏脸不?”

中年人:“萍水相逢,叨扰了。”

正仕:“请。”

大家选一靠窗的桌子坐下。

正仕:“兄弟我姓管,重庆人,大哥贵姓?”

中年人:“免贵,本人亦姓管,本郡人。”

正仕:“五百年前本是一家,大哥能见告名字和贵庚?”

中年人:“本人字时敏,三十有二。”

正仕:“兄弟今年二十六岁,名正仕,河南管氏是大姓。我们重庆管氏祖籍是湖南衡山,并非重庆土著。”

菜上齐,酒斟满,正仕说道:“今天能结识大哥,兄弟十分有幸,为你我兄弟相逢干杯。”

管时敏:“为你我兄弟的缘分干杯。”

芙蓉:“我们想经营古董但又不懂古董,怎么办?我们想与大哥父子合作。由我们出资收购,由大哥父子鉴选,卖出后,大哥提成一分。不知大哥能否考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