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 (第1/3页)

一直到国师登门。

这人选还是太后想起来的,王家姑娘的娘家跟太后有那么点关系,有一次太后的妹妹进宫说起了这么个事,都说这姑娘是嫁不出去了,家里人都打算好吃好喝的伺候着算了。

于是太后将这个人说给了国师,当然太后言语也比较委婉,虽然是国师,但没准也忌讳这个呢?

贾敬点了点头,说要去王家看看再说。

去了王家,贾敬就更满意了。首先这家里家教好,见了几个人都是和蔼可亲,长辈不在他面前摆架子,小辈也都很是礼让,再者他借着国师的名号见了王姓姑娘一面,总之张得符合他家儿子的审美,在家里又是管事的,各方面都不错。

至于一出嫁就死人这种事,贾敬乐得给人一个定心丸,他先是装模作样的看了所有王家人的面向,沉吟片刻后道:“此事不难,我保你家里三年之内无白事。”

王氏的爹都快哭出来了,姑娘总算能嫁出去了。当爹的一高兴,王氏的嫁妆直接上了一个档次,叔伯姑姑等的性命保住了,添盆的又多了那么三分,总之皆大欢喜。

新媳妇一进家门,忙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准备给公主的彩礼。

直到他爹把这三五个月因为卖百忧解而收的银子还有来打听皇帝为什么突然发火而收的礼单拿出来,说添进彩礼里,贾珍才明白皇帝跟他爹关系有多近了。

感情是知道他家里没钱了,配合着他爹从人手里诳银子来了。贾敬看着他儿子一脸纠结,又有点幻灭的表情,很是体贴的没告诉他真相,其实这主意是皇帝主动提的。

贾珍摇摇头,道:“把养颜丹再加上一盒,这个家里的存货还多着呢,宫里的太妃们就想要这个。对了,给你娘家也送上一盒。”这几年经历的事情多,贾珍也基本脱了浮躁的性格,放宽心听父亲的话,别的他也管不了许多了。

贾敬在四月份选了个吉日去下聘了,聘礼里最大的亮点,就是国师安家立命的根本了:丹药。号称能让宫里几大巨头吃一年的丹药。

因为是国师,所以公主也出来小露了一把脸,在太后半真半假的客气中给贾敬行了个半礼,换来国师一句:“公主一看就是个有福气的,子孙满堂,是高寿之相。”

这夸的还是自己孙子有本事吧,毕竟公主的子孙是姓贾的。不过这话说的大家都很满意,尤其是公主的亲娘,脸上都笑出褶子来了。没关系,晚上回去吃两颗丹药补救一下。

公主下嫁可跟贾珍娶媳妇不一样,不是两三个月就能搞定的。礼部递上来的折子,将整个程序走完也要到年底了,最后选的日子是十一月初八,很少有人会选在这种日子成亲的,一来天气太冷,二来京城冬天风雪大,不过想想那个人是国师,应该没有问题的吧。

下聘过了一个月,皇帝总算是渐渐止了怒,不再无缘无故的骂人了,恢复了他一贯平和的处事风格,因为隔得也比较久,除了隐约猜到一半真相的贾珍,也没什么人怀疑到贾敬身上。

王氏代表着贾府,跟皇宫按照既定程序慢慢准备着公主的婚事,转眼就到了八月,去年被延迟了的科举开始了。

这就说到上回贾敬说的“蓉儿不能考中了。”

与其让两个孩子都去科举,不如就让蔷儿一人入朝为官,横竖蓉儿已经是驸马了,他身上还有个国师之位可以让蓉儿继承了,这样皇帝心中存着补偿之心,蔷儿的为官之路就更是顺遂了。再者现任皇帝没得说,但是下一任呢?

好在家里人都没什么意见,这事儿也就这么定了。

“祖父……”贾蓉扭扭捏捏道:“上回孙大人出的题,说让我好好背。”

贾敬略一思量,便明白贾蓉什么意思了,这就是已经被划了重点,又透了题,想考不中也难。“傻孩子,谁让你现在就考不中了,乡试、会试、殿试,你得撑到殿试才能被刷下来,要是你乡试都没过,明天公主就能来退亲!”

贾蓉脸红了。于是乡试之中,两人都中了,大约二十来名左右,不高不低,众人总算是松了口气,还好还好。

十一月初八,天晴得万里无云,贾蓉骑着高头大马去宫里迎亲了,贾珍则带着贾蔷在家里迎接客人。

“恭喜恭喜!”来人无一不笑容满面。就连唯一真正跟贾敬过不去的二王爷,也屈尊降贵来了国公府祝贺,嫁得是他妹妹,总得来看看不是。

为了以示尊重,新建的国公府分了三分之一的地方建了新院子,花园假山,亭台楼阁一律不缺,二王爷总算是点了点头,跟着众人又回了正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