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 (第1/4页)

皇帝一点一点的掰开了沈君止的手,而后用食指敲了敲自己方才落下的那一子,缓缓说道:“宝玉她不是被你把玩与股掌之间,最后殒身的白子。阿止,我们都明白,她是足以力挽狂澜,拯救安庆于这场纷争的人,就如同这枚黑子一般。”

“想要达到我们为之努力了那么久的目标,就非得宝玉不可,也非得现在不可。”皇帝的眼中已经没有了笑容,让那样年幼的小侄女上战场,他也同样舍不得。可是家国天下,当真容不得半点儿女情长。

而如今,的确是最好的时候。

忠顺的狼子野心已经初露端倪,边关百姓和将士们会重新想起东平郡王府对他们长达百年的庇佑。这些年徐氏和东平郡王府的旧部们等待的,正是这样的时刻。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若非到了非得徐家后人出手,方能力挽狂澜的时刻,如何能够重振东军声威,又如何能洗刷东军十万将士的污名?

况且,宝玉这孩子比他们期许中的还要争气。如今她虽然只有十三岁,却已经超越她祖父的鼎盛时期。

至若行军打仗能否只仗一人之勇?这些年无论是朝堂之中还是东平郡王府旧部之中,都不乏谋略之才。

百万大军之中,行踪鬼魅,取上将首级,使后来者再不敢生谋逆之心。这是当年徐将军在东域做的事情。时隔多年,斯人已逝,然而他的血脉却又将在他曾经浴血过的土地上,继续他未完的事业。

东域的安稳系在徐家一府,而徐家人的命运,则永远悬在自己身后双刀的刀刃之上。这世间纵有许多魑魅魍魉,然而它们到底只是潜藏在人心之中。既然都是**凡胎,那又有什么是能阻挡徐家人的双刀的呢?

这些道理,沈君止都明白。可是,他真的没有办法接受。而今到了这一步,他只想为他家的宝宝抵挡住一切风雨飘摇。而定国安邦,这本就该是他们男子才需要去做的事情。

“我去。”沈君止深吸了一口气,郑重的对他的兄长说道:“我说,平定东域,重振东军声威的事情,我去做。”

他的神态执拗,却仿佛在垂死挣扎的困兽。

皇帝微微一怔,他似乎从没有见过自己的弟弟如此郑重的神色,仿佛这并不是在征询他的意见,而只是在通知他这件事情而已。

然而,皇帝只是叹了一口气,轻声反问道:“那你说,你又是以什么身份去呢?你姓沈,日后你的儿子还要执掌这天下。”

皇帝如今已经年近不惑,膝下却依旧没有子嗣,早已打定主意要在宗亲之中挑选太子。而太子的人选,除却他的亲弟弟的孩子,皇帝并没有过其他的考虑。

——这是他和母亲辛辛苦苦争来的帝位,这是他励精图治,战战兢兢二十余载治下的江山,所以,他没有道理将之拱手让给那些已经失败了的兄弟们的子嗣。在皇帝心中,除却阿止的孩子,没有人配继承这万里河山。

沈君止皱了皱眉,道:“此事三年五载便有了结果,皇兄纵然疑心宫中妃嫔,那此间事了之后再选秀便是,小皇子小公主什么的,很快便会有的。”

皇帝似乎想要说些什么,沈君止却又将话题转了回来:“我这一身功夫全传自徐将军,若真论起来,纵然是宝宝,也是要叫我一声师兄的。代师出征,又有何不可?”

“还有你这样攀关系的?徐将军若有灵,未必肯认你这个徒弟!”皇帝哼了一声,转而望向沈君止眼前覆盖着的白纱,意味深长的道:“阿止,你莫要忘了,在世人眼中,你始终都是个身患眼疾之人。”

一个身有眼疾之人,就是上了战场,旁人也只会以为他是去混军功的。若是这样的人为主帅,不但起不到威慑周边小国的作用,更可能让东军士气低落,引起将士们的不满。

想通了这个关节——也正是因为想通了,沈君止的拳头才会不由自主的再一次握紧了。

对于自己做出的决定,沈君止并不后悔。可是,他没有办法在球球远赴东域的时候,在盛京之中独享太平。

更何况,这些年来,不仅仅是东军之人爪牙蛰伏,苦苦忍耐,由沈君止亲自带出来的御林军也同样在等待着这样的时机——终有一日,他们将不再是藏匿在阴影之中的星光。那昭昭烈火哪怕焚尽残躯,也要还这山河朗朗乾坤。

这是他们的“东归”,他们的刀刃时刻遥指东方沦陷的土地,誓要收复安庆失去的寸寸江山。

皇帝沉默半晌。这是他亲自养大的弟弟,没有人比他更知道他的执拗。也知道,若是沈君止执意要去东域,那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