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部分 (第1/4页)

当然,也有人想到,这是不是汉王设的局?

但这种怀疑是很小众的,因为大家都没有找到汉王迫不及待除掉太后和皇帝的理由。汉王刚刚在北方大胜,正是要携余威南下攻唐的时候,他又怎么会在这个节骨眼上自乱后路?几十万大军南下,汉王绝对不会做出这样不智的事情来。

而且,这件事明显很仓促,完全不符合汉王谋定而后动的习惯。再者,汉王对家人何其看重,怎么可能拿自己的家人冒险来做赌注?这都不符合汉王的性子,所以大家都宁愿相信事情的真相就像传言那样。

传言自然是监察院故意泄露出来的,这样的事没有比院子里的人做的更专业了。而且泄露出来的事基本上都是事实,除了汉王在河道川遇袭之外。汉王府的损失却是很惨重,若不是前阵子刘凌急调季承云的先锋营昼夜兼程的赶回来,只怕汉王府真的就被裴战和小皇帝刘立的死士攻破了。

毕竟刘凌不是神,他只是感觉到了晋州有什么不安所以才会做出应对。实事求是的说,刘凌没有想到小皇帝刘立和太后真的就会走到这一步,监察院正在调查是谁在暗中影响着皇帝,刘立和裴战就骤然发难了。若不是有刘凌的命令监察院这段时间时刻处于戒备状态,郎青的羽林卫大举攻入监察院的话只怕损失也是很难接受的。

由被动到主动,然后掌控全局,刘凌并不是有什么未卜先知的本事,而是靠着他对监察院和军队的绝对控制权。郎青的羽林卫毕竟人数还是太少了,陆十三在被太后召入皇宫的时候就已经命令卫戍大营做好准备,一旦有什么异变立刻进城。

一方全力谋划,一方全力防范。

成功的关键,还是取决于实力。

若是太后和小皇帝刘立掌握的实力再强一些,即便刘凌砸河道川不会中了埋伏,他在晋州的家人也会死伤殆尽。真要走到那一步的话,刘凌返回晋州之日,或许就是晋州血流成河之时。其实当太后最终站在刘立身边发号施令的那一刻开始,结局就早已经注定。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阴谋诡计都最终会破产。唯一不同的是,过程。

有监察院这样的强力机构压制着,有卫戍大营数万人马入城维持着,大臣们纵然有猜测,少数人也有过激的举动,但局面上不会出现什么太大的变化。

刘凌在滑州稍作停留之后带着陈小树和数百缇骑昼夜兼程赶回晋州,无论如何明年定中原的计划不能改变。陈远山等人被刘凌特旨不必赶回晋州参加大丧,他为主将,茂元为副将,十五万大军就在滑州集结休整,明年春暖就立刻对开封发动攻势,然后剿灭青州岳乐等大周的残余势力,为南征打下一个稳固的后方。而花翎和赵二则率领二十万大军继续南下,务必要在正月末赶到舒州与杜义汇合。

在雨季之前,大军必须南下攻入唐国!

这是既定的方案,绝对不能改变。

数十万大军,全军着素,束白绫,展白旗,如一片白色的海洋,如一席鹅毛大雪,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悲戚。皇帝和太后竟然都被周国的奸细杀了,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大仇!士兵们摩拳擦掌,士气如虹。

有句话说哀兵必胜,李天芳在开封城里悲哀的预感到了自己的末日。鬼节那日,他的人在魏州几乎全军覆没。一路狼狈逃回开封后勉强又集结了几万人的军队,但他也十分清楚,开封如今已经差不多算是一座孤城了,自己没有后援,就算是耗汉军也能耗死自己。但到了如今这个地步,他还能怎么做?投降?刘凌只怕会直接将他的降书撕成碎片吧。李天芳对裴战恨的咬牙切齿,败就败了,你还跑去晋州搞什么是啊!现在好了,汉军从上到下都憋着一股怒火,这怒火要是朝着开封倾泻下来的话,只怕这好好的一座大城立刻就会被烧成一片灰烬吧。

但李天芳终究还是不想死的,他无奈之下还是写了一封亲笔信给刘凌,表明自己无意抵抗汉王天威,汉军南下之日他将率领开封官员富绅出城投降。但他也不知道这封信是否到了汉王手里,石沉大海一般没有回音。

这封信真的没有到刘凌手里,因为送信的官员怕自己被气头上的汉军生撕活剥了,他回到家里之后安排好了家眷后路,然后出了开封之后没走多远就掉头跑路了。所以才有后来的开封之战,所以才有李天芳的彻底覆没。

但没人会预料到,开封轻而易举被攻破,而一个文官把守的郑州会坚守那么久,而且还让汉军付出了很惨重的代价。也才有最终攻破了郑州的汉军疯狂报复的事,那日守城的周军无一人幸免,尽皆被杀。郑州郡守吴紫来被汉军士兵拖在战马后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