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部分 (第1/4页)

刘鋹匍匐在地,浑身颤抖不敢言语。

刘凌一笑,接过玉玺典册递给身后的侍卫说道:“大汉一统天下其势不可挡,你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孤很欣慰。南汉一府四十八州的百姓免受战乱之苦,也会感念你的恩德。孤曾经说过若你肯降封你为违命侯,孤今日念你善待百姓之功,封你为岭南公,子孙世袭。”

刘鋹伏地痛哭,并不称臣道谢。

大汉大军占领义州,安抚百姓,查抄府库,缉拿口贼,与民秋毫无犯,义州百姓皆称赞大汉军为仁义之师,并不如传说中般茹毛饮血。

九月十四日,刘鋹与家人共计四百余口在原南汉禁军一千人的保护下前往金陵,路经兴王府时嚎啕大哭,称自己为不肖子孙,愧对列祖列宗。兴王府百姓有数百人前往送行,刘鋹唏嘘不已。

一千禁军保护刘鋹到达原唐国境内吉州附近时,遭遇流寇袭击,禁军一触即溃丢下刘鋹及其家人后仓皇而逃。贼寇尽杀刘鋹家人,抢走所有财物。刘鋹全家四百余口,无一活命。

南汉以西为南诏国,南诏国与南汉世代姻亲。刘凌大军南下时刘鋹曾派使者往南诏国请南诏王发兵救援,正值南诏内乱,南诏国王几易其主,无暇发兵相助。待刘凌灭南汉之后,南诏国白蛮贵族段思平取得战争的胜利,改南诏国为大理。(注1)

听闻南汉被灭国后,段思平派遣使者前往南汉国内觐见汉王刘凌,呈上顺表,愿对大汉称臣。南诏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段思平这样做倒不是敷衍了事,而是真心归顺。北有吐蕃虎视眈眈,段思平此举是想为大理国谋求一个强大的靠山。

刘凌接见了大理国使者,用汉王印,册封段思平为大理国王。

段思平晋位为大理国王之后,亲自往兴王府觐见汉王。但汉王已经离开兴王府前往原楚国武安府,段思平又赶赴武安府。到了武安府之后,汉王却又已经离开正在溪州布置大军,段思平随从劝其返回大理国,段思平斟酌再三后毅然又远赴溪州,终于在溪州见到了汉王。

在见到了连绵数十里的军营,见到了大汉百战不败的威武之师后,段思平终于对大汉的强大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对随从说大汉军威之盛天下无所匹敌,凡我臣民,决不可与大汉交恶引来灭国之灾。

虽然不知道汉王刘凌在大帐接见段思平的时候说了什么,但段思平心满意足的返回了大理国内。

自段思平称臣后数百年,大理国无刀兵之灾,百姓安乐富足。

段思平临死前对其子段思英说起那日觐见汉王刘凌的场景时,感叹道:“幸好为父当年追了去,幸好见到了汉王,那个时候为父心里还想着出兵向北,但见到了大汉之强后才明白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汉王……天纵英才,当世谁可匹敌?臣服于汉王,非耻辱,可保我大理国永世无忧,切记,切记!”

注1:段思平建立大理国这段描写与史实严重不符,请一笑置之。

【第六卷 承平初现】

第五百零一章 没耐性

大汉大统六年十月,刘凌抽调延州程义厚部汉军十万,抽调征南大军十万,又征集南唐,楚,南汉,南平,吴越降兵合计十万,以茂元为主帅,孙叔宝为行军长史,赵二为先锋,正式打响对蜀国的战争。

这次征伐蜀国的战争刘凌没有亲自指挥,中原大地大江南北如今只有蜀国未灭,大汉连年征战虽然国力疲惫,但兵容之盛当世无匹。汉军的侵略执行的是保留性以战养战,给所占领区域留七分生机,三分充作军资。江南诸国灭亡,刘凌现在要做的是调派能臣干吏安定地方。打天下是手段,治天下才是目的。

如今大汉近乎南北一统,巍巍大国三百多州疆土,近乎重现了盛唐时期的版图。但这并不是终点,充其量算是阶段性的胜利而已。

伐蜀之战几乎没有悬念,蜀国虽然地理位置特殊,易守难攻,但汉军兵容之盛几近无敌。按照刘凌的命令,昭先调派了五百余艘战船,两万水军辅助大军征蜀。而且如今蜀国内部还有监察院早就安插好的钉子,蜀国宰相毋昭裔已经被糖衣炮弹所腐化。蜀国开国皇帝高祖孟知祥立国不久,如今的蜀国皇帝是孟知祥的第三子孟昶。孟昶才不过十几岁的孩子,朝政皆由宰相毋昭裔把持。(注1)

主持朝政的人已经成了叛徒,后蜀之战还有什么悬念?

当初监察院收买毋昭裔的时候颇为艰难,此人身为宰相,位极人臣,权势地位钱财对其没有什么诱惑力,他主掌蜀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人生中能得到的已经差不多都得到了。他为孟知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