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部分 (第1/4页)

晋州一部,沁州一部,太原一部,潞州一部,共计二十万大军将花腊赤的残兵团团围住,不断的压缩着包围圈将契丹人逼迫着退到了大青山。大青山可以算是太行山脉的分支,但却并没有与太行山相连。当年汉国的应州郡守欧阳专造反就是在大青山下被刘凌以一万精骑击败了二十万叛军,大青山并不大,也没有什么绿色,尤其是到了冬天整座大山看起来就好像一块光秃秃的大石头。

花腊赤麾下的残兵还有不足五万人马,被汉军围追堵截无奈之后退守大青山。花腊赤本想在山上休整一下,然后率军往太原方向突围。只是他没有想到耶律德光殿下会败得那么快,那么惨。太原大营的兵马已经撤了,花腊赤知道自己已经陷入了绝境。

没有后援,没有粮食,为了保持战斗力而不得不开始杀马取食的队伍,还能坚持多久,还能顶住几次汉军的围攻花腊赤自己也不知道。他只知道,再用不了五天,战马就会被杀光。到时候,汉军无需攻山只要围个十天八天,他和麾下这五万将士都会被活活饿死。

花腊赤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会被饿死。也没有想到过,会有一天自己被孱弱的汉人围困住,连逃都逃不掉。

因为杀马,所以部队的机动力变得越来越弱。不得不步战的契丹武士没有什么优势可言,汉人虽然大部分也都是步兵,可他们可以靠着娴熟的配合和不断变换的阵法肆无忌惮的欺辱那些不善步战的契丹人。

有人不痛快,自然就有人痛快。

花腊赤愁得一把一把薅头发的时候,围困大青山的汉军将领们正在开怀畅笑。如今主动权在他们手里,只要再围困大青山十天那些契丹人就会饿死,没有理由不高兴,没有理由不庆贺。还有什么比把打上家门来的敌人饿死更令人开心的事呢?还有什么比眼睁睁的看着敌人绝望到每天都有人受不了压力而自杀而令人兴奋的事呢?

这不是游戏,所以没有怜悯。

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取得胜利,这才是最大的胜利。

八万人,手拉着手可以从太原排到幽州吧?如果饿死这八万契丹人,正在赶往代州的耶律雄机会不会气得咆哮,气得暴跳,气得吃不下喝不下?

最好气死他。

有人对刘凌说,如果接受花腊赤的投降,这会给所有契丹人一个讯号,那就是大汉之主是仁慈的,只要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幡然悔悟的话,大汉之主会给每一个俘虏优厚的待遇。给他们暖和的衣服遮挡住裸×露在寒风中的躯体,给他们热乎的饭菜填饱他们饿瘪了的肚子,给他们一个归宿,让他们感受到汉人的宽宏和仁慈。

这样的声音并不小,尤其是那些文官,几乎每天都有人来向刘凌进言,大义凛然的劝说刘凌派人招降那些几乎失去了抵抗力的契丹残兵。收获五万俘虏以显示大汉的宽厚让契丹人都知道自己错了,难道不比杀死五万人从而激起契丹人复仇的决心更好吗?

刘凌的回答是肯定的,从战术角度上,从人性角度上,或许同意契丹人投降确实效果更好一些。但他不会答应契丹人投降,也不会给契丹人一粒麦子,一块布头。

刘凌甚至懒得和那些文官解释什么,只是冷冷的反问:“汉人假惺惺的仁慈了上千年,换来的是和平共处吗?”

没人能回答,没人敢回答。

汉人一直以来都自认为礼仪之邦,甚至标榜汉人的军队是仁义之师。就好像如果不挂上仁义礼仪这四个字,做皇帝的都名不正言不顺似的。那些高呼着仁义口号的人们啊,他们可以说不要和野蛮的茹毛饮血的蛮族一般见识,可以说只有宽容和仁爱才能战胜敌人,他们甚至觉得只要皇帝陛下在草原上走一圈,那些尚未开化的野蛮人就会匍匐在地被所谓的天威所镇服。但他们却看不到边塞数百里枯骨遍地的景象,看不到长江以北这片大地上被铁蹄蹂躏出的难以愈合的伤口。

标榜着仁义礼仪的人,都没记着,自古以来塞外民族是靠什么一次次征服中原大地的。他们靠的是弯刀,是杀戮,而不是满嘴的仁义道德。

刘凌说:“仁义已经够多了,不缺这八万人。”

于是,汉军死死的围住了大青山连一条头发丝粗的缝隙都没让出来。花腊赤带着绝望的契丹人在七天内发动了不下五十次突围,每一次他们都绝望的发现汉人原来是那么凶狠根本不给他们逃出去的机会。山脚下堆积的尸体和被汉军抓获的俘虏得到了相同的待遇,他们都被砍下了头颅,然后人头被堆成小山,尸体被焚烧。

被围困的第七天,契丹人已经杀死了最后一匹战马。当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