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 (第1/4页)

奇迹终于出现了。一盏汽灯照亮了三个汉白玉宝座(供案)。宝座并排面东放置,中央一个较大,显然是皇帝的灵座,两边较小,是为皇后之灵位准备的。中央宝座的靠背雕四个龙头,伸向两端。靠背后又雕一条纹龙,作戏珠状。四周俱浮雕云纹,大有腾云驾雾之势。两侧的宝座踏板前放置“五供”,中央为黄琉璃花瓶。五供前有一口巨大的青花龙缸,缸内贮油质,油面有铜制圆瓢子一个,瓢子中有一根灯芯,芯端有烧过的痕迹,这便是史书上所说的“长明灯”——万年灯。根据痕迹判断,长明灯在安葬时是点燃的,当玄宫封闭后,因氧气缺乏,才渐渐熄灭。油质表面一层已经凝固,后经鉴定,长明灯为芝麻香油制成。这口青龙花缸、不但是定陵出土文物中的珍品,同时也是中国青花瓷器中的罕见之作。缸的高度和口径均为0.7米,外部刻有“大明嘉靖年制”的题款,颈和底部有莲瓣纹饰,中部绘有云龙纹,云似飘移流动,龙如初入苍穹,二龙一前一后,腾云驾雾,直冲天宇,一种栩栩如生的动感,使整个器物充满神韵。

明代瓷器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最负盛名,其中尤以白地蓝花的瓷器为精,世称‘青花瓷”。景德镇是明代烧制瓷器的中心,为供朝廷使用,专门设立了为皇室生产瓷器的“御窑厂”。由朝廷委派专职官员监工督造,并驻有军队看守,设有牢房和刑具,对违反规制的工匠,予以惩治。

据文献载,巨型龙缸的制作过程,技术复杂,烧制困难,每窑每年只能烧制三只以下,且成品率极低。为满足宫廷的需要,在御窑厂内专设龙缸窑32座,专门掌握烧造龙缸技术的工匠叫“龙缸匠”,另外还有敲青匠、画匠和各种夫役。倘火候不当就要裂口,青土缺乏同样制不成功。史籍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陆定新,因父母早丧,家境贫寒,只得到窑上学艺。他性情刚直勇猛,而待人宽厚仁慈。嘉靖皇帝需要龙缸,派太监潘相到御窑厂督造。因龙缸不易烧制,工匠无人敢接掌管窑火的差事。陆定新毅然承担其责。但经多次烧制,没有一个成品。太监潘相大怒,下令重责窑民,然而龙缸依然烧制不出。潘相又下令对工匠窑民进行断粮和殴打。几天之内便有五人相继死去,眼看同伴受此苦役之累,陆定新遂于夜间面对熊熊烈火,奋身跳入窑中。翌日开窑,龙缸竟成。众人无不泪下, 收其遗骸葬于凤凰山下。窑民感其英烈,在窑厂旁建祠一座,以示缅怀和纪念。

这段记载不免带有传奇色彩,但明代为烧制龙缸,确有用女子祭窑的事件。龙缸烧成后,工匠往往逃脱不掉被处死的下场。

嘉靖年间,对于青花瓷器的烧造,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地。青花的釉料来自南洋的“苏泥索青”。这是一种十分贵重的原料,用它烧瓷,颜色鲜美,独具神韵,无可与之匹敌。嘉靖四十一年,一督工大臣令工匠烧出12口青花瓷缸后,欲返京领赏。临行前,摆下酒宴,请掌管烧制火候的工匠来饮。席间,这位督工大臣问工匠:“匠师烧制青花瓷器,艺高技绝,劳苦功高。我走后,若朝廷另派他人督工,是否还能烧出更好的瓷器?”工匠不解其意,回答道:“艺无止境。”督工大臣听罢,暗派人在工匠杯中施放毒药,将其毒死。自此,景德镇再也烧不出精美的青花龙缸,万历随葬的青花龙缸,也只好用他祖父嘉靖年间制造的了。这个记载同样具有传奇性质,史学家研究得出结论,自嘉靖以后,南洋的“苏泥索青”渐已绝迹,因此,所烧制的瓷器当然无法与前相比了。

发掘人员在发现宝座和长明灯的同时,又在北壁和南壁上,分别发现两道券门。券门不出檐,无任何装饰,里边各有一座石门,青石做成,无铺首和门钉。券门上横以铜管扇,穿以门轴,形式虽同前殿中殿之门,但尺寸却小得多,仅高2.2米,宽0.9米,门内侧同样用自来石顶住。发掘人员用“拐钉钥匙”打开左边石门,沿券道而进,迷茫的雾气中出现了一座巨大的棺床。棺床除中间有一孔穴,里边填满黄土外,四周空空荡荡,一无所有。白万玉突然喊了声:“完了!”

众人大惊,忙凑上来望着老人灰暗的脸问道:“怎么完了?”

“棺椁被盗了。”白老解释道:“这里边一定有秘道通向外面。”

众人更加紧张起来,挑着汽灯,打着手电,围绕着左殿的四周寻找起来。

果然不出白老所料,在左殿的西部找到了一个小型石券洞和石门。石门呈向内开放型,被自来石顶住。如果真的被盗,盗墓者可能就是沿这条密道进入的。“快把自来石搬开。”白万玉喊着,几个小伙子把自来石取出,石门被嘎然拉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