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从陆路进发的部队;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连续徒步急行军;导致不少官兵因伤病而掉队。从海路进发的部队;乘的是临时征来的帆船;在没有任何气象预报和导航设备的情况下;有的船只不幸失踪。来自解放区的官兵大多没有想到;此一去他们将面临异常残酷的战斗;尤其是那些已经有了妻儿的官兵;别离时面对涟涟泪水谁也不曾想到一别竟是数年;而对于那些日后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官兵来讲;此一去便是他们与故土和亲人的永别。这些乡音不同、建制杂乱的共产党官兵;是后来被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最初基础。第四野战军以其巨大的规模、充实的装备、官兵们头顶上的各色狗皮帽子和勇敢强悍的战斗作风以及指挥他们的那个精于战术计算的著名军事将领而闻名于世。

林彪;仅从单薄的外表上看;不像一位军事指挥员;更接近一个书生。红军时期;年仅二十五的林彪就已成为共产党红色武装的主力作战部队——红一军团的军团长;与率领红三军团的军团长彭德怀一起;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承担着冲锋陷阵的角色。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彪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的师长;让他的名字进入中国抗战史的平型关一战;也让他的身体因中弹受到损伤。一九四五年九月;处于休养状态的林彪被任命为山东军区司令员。他在延安登上一架美军飞机;飞机降落在河北的一个简易机场;林彪接着骑马向山东前行。九月二十三日;当他到达河南濮阳的时候;接到了中央让他北上的命令。林彪只好掉头;先骑马到了河北南宫;再换乘汽车到达河北固安;从那里徒步穿越封锁线;于十月中旬到达冀热辽军区司令部。此刻;他的身边没有任何一支部队;他也不知道自己将指挥哪些部队。

就在这时中央命令他迅速前往沈阳的电报到了。这位三十八岁的共产党将领在少数官兵的护送下继续北上。而几乎与此同时;将要成为他的军事对手的另一位将领——国民党军派往东北地区的最高军事指挥官杜聿明;正在美国第七舰队代理司令巴贝中将的陪同下;站在美国军舰上的甲板上瞭望渤海岸边的一个登陆点。

杜聿明和林彪都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但是这个时年四十一岁的国民党军将领已经先于林彪到达了其军事生涯的顶峰。杜聿明指挥的国民党第五军;在抗日战争中是对日作战最强硬的部队之一;他曾是中国远征军的副司令长官;在缅北的热带丛林中与日军作战并率领部队九死一生的突围经历中国妇幼皆知。一九四五年十月十八日;杜聿明被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后;蒋介石当面交代:“你到长春去与苏军接洽;要他们根据中苏条约;掩护我军在东北各港口(旅大、营口、葫芦岛等)登陆;接收领土主权。”几天后;杜聿明与他的随从到达上海;他需要与美军联系自海路运送他的部队去东北。老部下郑洞国在上海机场迎接他。军装笔挺、马靴闪亮的杜聿明热情地邀请郑洞国一起去东北。

接收东北政权的国民政府人员于十月上旬到达东北;其中有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身份是外交特派员。国民党官员到达东北;同样引发了东北民众的爱国热情;各色旗子同样打了出来。蒋经国看见两个东北孩子互相用日语说话;便问:“你是哪国人?”孩子用汉语回答:“我是中国人!”孩子回答时的表情让蒋经国心生感动。但是;接下来;在与苏军接洽时却遇到了麻烦。马林诺夫斯基元帅对国民党非军职人员不感兴趣;对蒋经国先生更是冷淡。然而;当杜聿明于十月二十八日飞抵长春后;他对这位赫赫有名的中国将领却极其友好。苏军不但表示“欢迎杜将军带领中国军队接收东北的领土主权”;还同意杜聿明的军队在苏军管辖的营口港登陆。马林诺夫斯基元帅特别向杜聿明强调了中苏之间的友好关系:“我们苏联始终要和中国人民友好的……因为我们早就有了杰出的孙中山和列宁他们两人的友谊。”——对中国国民党人大谈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列宁;可以看出;包括斯大林在内的苏联政府官员和军事将领们;对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之间信仰分歧的了解是多么的含糊不清。

蒋介石在重庆听到这个消息后很兴奋。在接收日本占领区的问题上;作为国民政府首脑他受尽了大国的要挟。美国为了钳制苏联;以达到包办中国各地的受降权、用美械装备控制中国军队的目的;一而再地对国民政府提出各种条件;包括必须由美械装备的部队占领中国北方的大城市;否则美国就不提供运输上的帮助。为了迫使蒋介石答应;美国人甚至把原来允诺交给国民党军的三百多辆坦克;交给了驻扎在印度的英军;而且对于战后停在中国云南境内的上千架军用飞机;美国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