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 (第1/4页)

目前东北国民党军的士气而言;很可能没走到锦州就会全军覆没。——“这样不行;我们都知道共产党惯用的方法;总是‘围城打援’;我们已经上当多次了。如果我们的主力由沈阳远出锦州;正好循着共军辽北、辽西根据地的边沿;他们早已埋伏好了。何况我们要经过三条大河——辽河、大凌河和绕阳河;我们的大部队又带着重武器和很多辎重;有被节节截断、分别保卫、各个击破的危险。”卫立煌建议郑洞国去一趟南京;向蒋介石当面陈述利害;说服蒋介石收回决定;允许东北剿总固守沈阳;坚持到扭转战局的那天。

二十三日;郑洞国飞抵南京。蒋介石正在庐山休养。郑洞国又飞抵江西九江;换汽车到庐山脚下;然后乘轿子上山。在景色秀丽的“美庐”别墅;他终于见到了神情疲惫的蒋介石。郑洞国将卫立煌的请求陈述之后;蒋介石立即拒绝了:“这样不行;大兵团靠空运维持补给;是自取灭亡;只有赶快打出来才是上策;况且锦州方面又可以策应你们。你回去再同卫总司令商议一下;还是想办法向锦州打出来罢。”郑洞国赶紧强调说:“解放军已占领锦州至沈阳间要隘沟帮子;巨流河、大凌河等河流已解冻泛浆;大兵团的辎重行李很多;很难通过。加上沈阳的部队缺员很多;战力尚待恢复;非经一段时间整补;否则很难战胜解放军。”蒋介石不耐烦地挥挥手;用很不高兴的腔调责备说:“北伐前;樊钟秀带几千人;由广东穿过几省一直打到河南;难道你们这些黄埔学生连樊钟秀都不如吗?”

蒋介石忽略了一个事实:卫立煌不是黄埔生。

这是蒋介石第一次命令卫立煌将东北国民党军主力撤至锦州。

蒋介石于一九四八年三月间做出这一决定;从战略上讲;应该承认他的这一决定是富于远见的:此时;国民党军在东北只占据着个别大城市;相互的联系以及补给的道路几近完全中断;国民党军在东北扭转战局的可能已经微乎其微。在这种局势下;唯一正确的策略;就是立即退守锦州、山海关一线;加强这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形状狭窄的“走廊地带”;这样既可以与华北的部队保持相互配合;彻底切断共产党军队关内与关外的联系;还可以把林彪的部队彻底关在长城以外;以确保华北的安全。诚然;兵出沈阳南下是危险的;但无论如何也要比半年之后林彪占领锦州的时候再出来要安全得多。

军事危机将至;将领各有所思;对于国民党军队来讲这是致命伤。

如果卫立煌迅速执行了蒋介石的决定;中国解放战争的进程——具体地说;就是后来决定国民党政权命运的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是否能够如历史已经呈现的状态发生;从而使战争在一九四九年基本结束;将很难预料。当然;历史无法预料。

卫立煌没有执行蒋介石的指令;执意将国民党军置于林彪的枪口下;并最终导致其全军覆灭于东北地区。

郑洞国回到沈阳;向卫立煌报告了蒋介石的态度;卫立煌立即召集高级军事将领会议。大家都觉得没有把握打通锦州;何况也不能丢下长春和四平等地的十几万部队不管;于是一致同意卫立煌的主张。

蒋介石见东北的军事将领都不想撤;被迫同意卫立煌“暂保现状”;但还是强调待条件许可;“由沈阳、锦州同时发动攻势;打通沈锦路;将主力移至锦州”。

但是;林彪没容卫立煌喘息;东北野战军接着就向四平下手了。

一九四六年五月的四平保卫战和一九四七年六月的四平攻坚战;给林彪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惨烈印记。现在;他虽然准备再次对战略要地四平发起攻击;但不能否认依旧心存顾虑。林彪制定了两套作战方案:能打下来更好;打不下来就改打援。

东北野战军对四平的再次攻击;改变了国民党军两个高级将领的人生命运;这两个人是郑洞国和曾泽生。

卫立煌与蒋介石的争执令郑洞国倍感前途渺茫;因为在撤与守这一战略决策上拖延时日;“势必要将东北的几十万军队葬送掉”。郑洞国萌生了从东北战场脱身的愿望。他以治病为借口;向卫立煌请假;得到了准许。但是;林彪部主力向四平的集结使卫立煌改变了决定;他担心四平失守会导致长春和永吉吉林相继失守;于是取消了准许郑洞国离开东北的决定;苦留他与剿总参谋长赵家骧一起去长春维持局面;同时命令永吉吉林守军第六十军撤至长春。郑洞国自觉身为军人;在这种时刻“不容讨价还价”;遂决定先飞赴永吉吉林部署撤退事宜。临行;他面见卫立煌;恳切建议“在放弃永吉吉林的同时也放弃长春”;因为“长春距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