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 (第1/4页)

第二天;陈毅、邓小平回电:“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惟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

至此;“小淮海”的战役构想开始向“大淮海”的作战意图推进。

解放战争(Ⅱ)字数:3221 字号:大 中 小 十一月二日;东北野战军攻占沈阳。

全国的战争局势顿时大为改变。

经过济南战役和辽沈战役;国民党军损失兵力合计八十三个师;共约一百万人;这一数字占当时国民党军总兵力的一半。经过补充之后;国民党军总兵力在二百九十万左右;其中正规军兵力由一百九十八万降至一百五十六万。与此同时;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已经迅速增长到三百一十四万人。这是一个微妙的时刻:战争进行到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总兵力第一次超过国民党军;超过的数量是二十万。更主要的是;共产党人控制的国土面积大大增加;特别是东北和华东两大解放区;总面积已经达到一百六十六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八千七百零八万;拥有县以上城市二百六十三座;其中有十座省城、一个特别市(哈尔滨)和三个出海口城市(安东、烟台、威海卫)。济南的工业基础和山东的便利交通;使之成为重要的战争后方基地。东北地区更是资源丰富、工业发达。一九四八年东北、华北和山东地区普遍丰收;即使在贫瘠的陕甘宁地区作物收成也达到八成以上;晋绥地区更是出现了十年以来最大的丰收——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已经没有后顾之忧。

四日;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陈士榘和副参谋长张震;联名发布了《华东野战军淮海战役攻击命令》;命令明确的战役发起时间为: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八日。

就在华东野战军发布攻击命令的这天;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顾祝同到达徐州。

东北战场上的彻底失败;为国民党军的北方防御体系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谁都明白;如若再失中原;等于江山已失一半。

顾祝同带来的作战方案;与蒋介石的战略意图有相当的差距。

顾祝同认为;徐州必须死守。

杜聿明说:“古今中外的战史中还找不到这样一种集中会战的战略先例。”

杜聿明第一次看见由蒋介石主持拟定的“徐蚌会战计划”;是十一月三日;那时他还在东北的葫芦岛指挥锦西的国民党军撤退。上午;国防部第三厅副厅长许朗轩奉蒋介石之命从南京专程飞来;给杜聿明送来了一份会战计划和一封写有“如果吾弟同意这一案;请即到蚌埠指挥”的亲笔信。杜聿明基本上同意蒋介石的计划;即“将主力集中在蚌埠附近与共产党军队决战”。但他认为“各兵团任务行动必须明确规定”;而目前的会战计划“过于笼统”;徐州战场上的部队同时南撤;“行动必须迅速;否则有被共产党军队发现;然后各个击破的危险”。至于他本人;“须待葫芦岛部队撤离完毕后”;才能再去蚌埠。所以;建议由刘峙总司令指挥实施这一计划。许朗轩临走时;杜聿明对再次对他强调;徐州的行动必须迅速;否则几个兵团都“有被共产党军队牵制无法撤退的可能”。杜聿明后来说:“以当时的情况;徐蚌会战的准备工作重于葫芦岛的撤退;我应该马上到蚌埠去;可是我怕背放弃徐州之罪名;所以就想借指挥葫芦岛部队的撤退;来推卸放弃徐州之责。预计在葫芦岛守军撤退完毕时;徐州附近的部队亦可撤退到淮河附近了;然后我再到蚌埠去指挥。”

从杜聿明的叙述中可以判断;蒋介石的计划是:国民党军从徐州全面撤退;退守到淮河南岸一线;凭借河川构筑防御体系;“待共产党军队攻击顿挫时;机动转移攻势以便寻机击破”。——“济南解放后;在淮海方面;蒋介石决心放弃徐州;坚守淮河;他的着眼是徐州乃四战之地;易攻难守;后防联络线过长;兵员粮弹补充困难'据徐州第一补给区刘永焜司令说徐州粮食储备只有二十一天';且蒋介石一生唯心迷信;四面楚歌垓下被困的历史故事就是发生在徐州(古彭城)附近地区;这更使他有所避忌。蒋介石的总企图是:退守淮河确保南京外围;企图在淮河附近地区挫败共产党军队主力;来争取第二线战略配置的时间。”

从军事态势上看;全面退守淮河的战略;是符合当时战场实际的。在无险可守的中原地带;国民党几十万大军仅仅龟缩在几个大据点内和主要铁路线两侧;而徐州至长江北岸尚有相当的距离;相对于长江以南面积广阔的国民党控制区来讲;徐州此时的态势几近孤悬。如果以徐州为中心进行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