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部分 (第1/4页)

本军队,而是身后自己方面的政治斗争。急于挽回败局,忘记了崔可夫的指示要求,进攻一定要谨慎。

指挥军队在飞机大炮装甲车的配合下向南进攻,想夺回失去的阵地第三哈高顿山,这是一个高原上的山川口,地形复杂,不利于装甲部队行动,就是因为这里不利于了装甲部队行动,才被日本军队抓住战机。用不要命一样的攻击,迫使苏军后退,不但占领了苏军的阵地,并且成功地向前推进了五十公里。

这是大兵团作战,一但防线松动向后撤退,想恢复原来的阵地谈何容易。本来齐头并进的三支军队,由于中间苏军第一方面军向后撤退,整个进攻方向变成了凹陷的阵线,就在苏军司令季诺维基组织部队准备不计代价的想恢复原来阵地的时候,玫瑰军方面的战术又一次变化。

俄罗斯民主联军突然把正面防御的阵地交给了日军部队,集中了三个军的兵力,在东线向西达发动了反攻,这一次又和中间进攻的日军部队一样。

反应过来的苏军第三方面军司令克里斯基诺维奇,立即让部队坚决顶住俄罗斯民主联军的进攻。为了接应中路第一方面军的反攻尽快恢复平行阵线。第三方面军命令部队进行反攻,想趁着俄罗斯军队进攻的的时机,抓住防守薄弱的机会实施反突击。摧毁俄罗斯联军的防线,击破这么长时间没有取得进展的僵局。

但是,克里斯基洛维奇乎略了一点,他们面对的是玫瑰军指挥的军队。不是德军部队。这是一个以战术取胜为主导思想的指挥官。不是德军以强大武力取胜的思想,在战场上重大的战役,双方投入的兵力已经超过了几十万,战场横跨几个城市,连绵几百公里,哪能那么指挥如意。一但失去了统一的指挥,绝对是战场上的灾难。

对于面对苏联的六十万部队,强大的炮火和重装甲部队,孙东林有绝对的把握制胜。战术方面经过详细的研究,制定出现在这个计划。

其实对玫瑰军来说,这样的作战也是陌生的。一次投入六十万作战部队,双方参战的总兵力已经过百万,在中国军队和日军的作战经历中,只有凇沪,徐州和武汉这样的会战可以和这个相媲美,可是战斗规模也没有这样大。

对于这样的战斗,想通过战术来决定胜利,几乎是不可能的,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战场规模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任何花招和战术都不好使了。比的就是实实在在的军事实力。可是孙东林不相信,中国兵法源远流长,兵法所云:“兵无常式,永无常形”战场哪有固定的模式,变不可能为可能,才会出奇制胜。

这样,南疆联邦远东战略兵团参谋部制定了一系列的战术变化,这个计划的名字就叫“混乱”。就是通过不正常的进攻与撤退打乱苏军方面的思考能力,最后依靠特殊的手段给苏联红军致命一击,达到在短时间结束这个战役的目的。

一个动用几十万,上百万军队的大型战役,没有可能在短时间分出胜负的,这样的战役规模除非双方的战斗力和军队的力量相差太大,否则没有三个月以上的时间是不可能结束的,就是六十万只鸡,想杀光也不是十天半个月能做到的。

可是南疆联邦只有一年的时间解决苏联的问题。因为美英等国不会给蓝玫瑰太长时间。如果短时间不能取得对苏联的战争胜利,南疆可能陷入到两面作战,甚至是三面作战中。现实要求玫瑰军必须在短时间内结束战争。

就是基于这个原因,蓝玫瑰给耿仲明和孙东林的指示就是力争在两三个战役之间,结束对苏战争。这就是要求每一次战役的时间不能超过三个月,而每一次打击都要具有震撼性,这样才能迫使苏联停战,从而为南疆联邦赢得时间和撤出兵力,迎接美英等国的军事行动。

蓝玫瑰没有过多的解释,不过作为耿仲明和刘孝基都明白,因为蓝玫瑰已经说过,制衡美国的力量,现阶段只有苏联,南疆和中国短时间内都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只有这两个最强大的国家对抗,才会给中国和南疆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就是玫瑰军既要让苏联明白,不要轻易地对南疆联邦动手。又不能让苏联损失太大,否则将失去制衡美国的力量,这就要求这一次战争要打出威慑力来。

根据这个指示,孙东林制定了这个“混乱”计划,就是要第一战就给苏军一个震撼,让他们感到切肤之痛,为以后的战役提升震撼效果。可这个计划也是加快速度的最佳办法。为了达到这个战略目的,一连串的谜惑战术出来,首先就是神出鬼没的玫瑰空军,这是孙东林要给苏军的第一个震撼。

林昭南的空军,开始了对苏军后勤补给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