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部分 (第1/4页)

随后进行了大换防,部队开始调动,第一军调出京城由第八军进入京师镇守,皇宫禁军被打散编入了各部队,皇城守卫交给了中央军,第八军军长邱炳长,四个师分守京师四个方向,在京城修建了东西南北四座军营。

第一军调往江州,第二军调往赣州,第三军进入镇州府,第四军进宣城,第五军绍兴,第六军在衡州,第七军进洪州。

天气渐凉的时候,各地的军队已经完成整编,也进入了各自的防区。蒙古军并没有如期的发动进攻,伊勒德从大都返回,把杭州湾的水师调一部分退回长江,伊勒德的大帅府仍然在鄂州,这一次扬州战役,蒙古方面虽然失去了江州,但也重创徽州军,并且占领扬州,算是有得有失。

不过伊勒德很清楚,蓝玫瑰是主动放弃扬州的。徽州军虽然被重创,实力并没减弱。他提请忽必烈,应该趁南宋军队疲惫的时候,发动大规模的进。蓝玫瑰正在整编军队,稳定内部,是进兵的好时机。一旦给大宋缓冲的时间,再想进攻就难了。

忽必烈没有同意,今年北方大旱,粮食欠收。蒙古草原也是旱情不轻,各地饥荒严重,京城正在四处赈灾,根本无力发动进攻。

对于蒙古人来说,今年如何越冬才是大问题。连年的征战,元朝廷也国库空虚,本来认为很轻松的灭宋之战,没想到损兵折将,没有收获反而丢失了江南占领的地方。

荆湖北路是产粮区,蒙古也占领了一部分荆湖南路,忽必烈要求伊勒德保证现有的地方,增加对南方粮食的掠夺,缓解北方的灾情。

这是严重的问题,伊勒德也没办法,只能抓紧向岳阳、潭州增加兵力,控制荆湖南路地区,派出蒙古骑兵对夔州路和思州路进行掠夺,主要是抢粮食。第六军和第二军与蒙古军在这一带经常发生战斗。蒙古军不想发生大的战斗规模,宋军也不想,双方都很克制,战斗不是太大,在争夺与反争夺中时间流过。

建康的阿术根据伊勒德的命令,把大帅府移到了扬州,在建康留有足够的兵力。伊勒德十分清楚,这是进攻南宋的桥头阵地。如果失去建康,再想进攻恐怕很困难。在建康集中了十万部队,几乎全是蒙古汉军。

伊勒德已经发现,新附军不堪重用。蓝玫瑰的兵员,几乎全是来源于新附军。用新附军打仗,不亚于给蓝玫瑰送兵员一样。把新附军调入后方,用于镇压那些起来反抗的汉人,在长江北岸和南岸都是蒙古军和蒙古汉军。这样的调动,驻守建康的镇抚使张弘范,共计辖水路大军十二万,在江北滁州和扬州也屯有重兵,阿术统兵总数达到二十五万。

阿里海牙还是在岳州,为了加强对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的控制,伊勒德给阿里海牙增加了十万汉军,在潭州到岳阳,阿里海牙的总兵力为三十一万。这样的布局,蒙古共计在长江两个点上是五十万万军队,虽然比六十万进攻南宋的时候少,用于防守还是足够的,阿里海牙的岳阳到潭州汉将是刘整,吕文焕为副将。

蓝玫瑰进行一系列的军事调动,蒙古军也一样,双方都在排兵布阵,争取达到退可守,进可攻的布局。对于蓝玫瑰的分散防守,伊勒德再也不敢小瞧。他已经琢磨明白,蓝玫瑰不同于其他的宋军将领,这是一个进攻型的统帅。看着徽州军很分散,部队是每一个军四万人,完全可以独立作战,而徽州军最大的优势在于火器利害。

蒙古用缴获的弩车和炮车进行研究和仿制,弩车和炮车成功了,但是爆烈箭和炮弹确没有成功,怎么也达不到那么大的威力,在掌心雷的研制上更加不行,爆炸威力更小。

忽必烈已经很高兴了,他在大都训练了两支部队,一支是弩车军,一支是炮车军。虽然没有爆炸的箭,但是只要数量多就不怕。以大元朝的地域,整合全国的力量,弩车军已经有了三千多辆,但是最大的遗憾是无法达到轻便,为了达到数量上取胜,蒙古方面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忽必烈相信,只要这种弩车达到万辆,五支一组,一次可以发射上万支弩箭,即使不爆炸以这样的威力,五万支箭射出去,还有可以挡住的军队吗?

就是有这个准备,忽必烈让伊勒德停止进攻,严守现在的地方,等待弩车军成型。有这样的利器,配合上蒙古铁骑,横扫江南不成问题。

蓝玫瑰看着手里,大都方面传回的情报,也心里吃惊。弩车这种东西是保密不住的,战场上缴获一辆就可以仿制。因为它没有什么高科技含量,以蒙古控制大半个中国的地方来说,力量比南宋不知道强多少倍,有这样的武器制造能力不奇怪。吃惊的是忽必烈的狠心,上万辆,确实,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