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部分 (第1/4页)

刘整的优势在于兵力数量上占优势,而且本人指挥经验丰富,优缺点互补,双方实力应该差不多。一旦陷入被动当中,就很难短时间扳平,特别在对方不出错的情况下。冯彪抢先进攻,还是这样整体推进战术,一时间让刘整有些不知所措,战局陷入被动。

冯彪的战术很简单,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徽州军战术不因为其它战术变化而变化,这样自信是基础好,单兵种相比徽州军强于任何军队,所以根本不管对手如何去变化,以强大的战斗力一往无前。

蒙古骑兵也好、汉军也好,还是新附军,都败在这样的战术下。骑兵上徽州军骑兵不以战马冲击为基础,而是依仗武器设计突出,全靠强大的杀伤力来进行战斗,这让冲击的蒙古骑兵很难达到一比一对抗,在长时间争斗中,徽州军骑兵的马力保持一直良好,战斗持续时间要长得多。

步兵方面依靠的是集体力量,以整齐的战阵,发挥超出单兵作战三到四倍的战斗力,这也是徽州军可以以少胜多,对抗几倍敌人的原因。另一点徽州军具备远程火器,可以大面积杀伤对手,可以轻易搅乱敌方的战阵,从而为步兵冲击和骑兵的冲杀创造条件,这样的多兵种配合作战,不是数量多就能胜利的。

将领的指挥能力在战场上没有多大用处,徽州军是现在战争手段,作战前期已然规划完成,最远从战役没有发动之前,在双方兵力对比,什么类型的战役,主要对手是谁,有什么指挥特点,具有什么战斗能力,战场预定,武器配比和作用发挥。这些都是经过详细计算,从而完成一个完整的作战计划,甚至包括天文、地理,也就是所谓的天气和地形都在考虑的范围,这些工作是参谋部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心血,有可能是几天、几个月,严重一些大的战役,要以年计算作准备。

这样的现代作战方式,单靠统帅一人才能的蒙古军队根本无法相比,中国古代战争,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古代战争,都是以统帅的个人勇武和智慧,来决定战争的胜负,可是现代战争不同,打的是整体。是国力的比拼,也有很多政治因素在里面。刘整指挥经验丰富,也熟读兵书战策,头脑灵活好使。在战场上善于抓住战机,从而决定胜负,这些都称得上名将的素质,但是这些还不足以对抗徽州军。

徽州军的战斗是计划,一个完整而严密的计划,战场各种因素都以计算之内,只要按着计划,每一步执行到位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多少临场发挥。这就是徽州军拨出一个人,就是战将的原因。部队急速扩张并不影响高级将领的升迁,反倒是低级军官很少,直接影响部队战斗力的发挥。

刘整并不了解这些,还是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指挥能力,面对徽州军的整体进攻,让他不知所措。这和排兵布阵开始没有区别,冯彪的军队就是整体向前,迫使刘整做出反应。除非他下令撤退,被徽州军追杀,否则就必然要做出应对。几分钟时间,面对这样的压力,刘整不得不做出决定,按着他的安排,步兵开始冲锋,三万步兵向徽州军冲过来。

三万步兵形成一个广大的战斗局面,刘整是想迫使冯彪使用火器,那样他的目的达到了,这是刘整犯下的第二个错误,为什么冯彪要用火器?只要徽州军步兵能对抗他的三万步兵冲击,就没有动用火器的必要,三万人就是指定是一万六千人的对手吗?

按徽州军整体作战原则,弩车和炮车是对抗骑兵的武器,步兵和火器配合是消灭蒙古骑兵的手段,而徽州军骑兵是对抗蒙古步兵的兵力,这一点并不会因为战场变化而变化,火器数量有限,是不可能用于对抗数量众多的步兵。刘整又犯下了想当然的错误,战场上讲的是相生相克,不同的兵种有不同的用处,并不是什么好用,什么威力大就一定要用。徽州军火器犀利,但不是无限度的。如果徽州军火器炮弹充足,当然可以对步兵使用,既然充足,用完步兵一样对付骑兵,就是因为数量不足才不能对步兵使用。

冯彪的步兵是两个师一万六千人,以两个师长的心态根本没把三万蒙古汉军放在眼里,并不需要其它部队的配合,两个师成两个长方形的兵阵,正面迎上了进攻的蒙古汉军。徽州军行动速度慢,而蒙古汉军的速度快,当双方距离拉近的时候,没有整体协作精神的蒙古汉军,弓箭兵和步兵脱节,而行动慢的徽州军弓箭兵开始射箭,进攻的蒙古汉军最先遭到了弓箭雨的打击。

任何战场上的指挥官,时间久了都会陷入固定模式中,刘整也不例外,领兵冲击的统领张旭也一样。弓箭雨是挡不住步兵冲锋的,最多四轮就会停止,这是一个小小的基本错误,徽州军的士兵臂力训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