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部分 (第1/4页)

批的人员进行多领域的科技研究,把精力都投向这里,行政上的管理几乎全都由内阁来运行。

大宋朝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只有内阁会议没有朝会。蓝玫瑰干脆取消了例行朝会,内阁有事就来蓝王府请示,其它的权限范围内的事自行解决。为了达到安全运行的目的,蓝玫瑰制定了行政法规,内阁无权修改行政法,在行政法框架内不用请示汇报。所有人都不明白,只有蓝玫瑰明白,这个行政法等同于临时宪法。而自己一个人代替了议会的权力,其实这也是皇权,不过就是给皇帝倒出了时间而已。

行政法规毕竟只是一个大的方向规定,细则和实施办法还掌握在内阁的手里,为此蓝王府在总参谋部的基础上又出现一个权力大得吓人的部门,那就是立法办公室。这是由五个人组成的机构,在蓝玫瑰的指导下进行行政法修订,是由巩全、林阳、赵良、韦昌、吕天成五个人组成,直接对蓝玫瑰负责。

内阁的成员都明白,蓝玫瑰掌权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而立法办公室的五个相当于蓝玫瑰的代理人。什么法律?这部法律的修订,蓝玫瑰说改就改,也就是提前下达的圣旨而已。不过陆秀夫和陈宜中等人很快发现,蓝玫瑰在行政法中下达的法令,很少有修订的时候。一件事一旦下达,基本不会改动,以后遵照执行就可以了。这样一来不会出现朝令夕改,内阁的行政处理也有了依据,不用事事请示、事事汇报。也不用担心蓝玫瑰情绪化,心情和个人好恶不会影响圣旨的下达。而立法办公室不去管理细节,只是制定基本框架,在制定前也听取多方意见,综合考虑后才正式下达,失误很少。

有了这些运行办法和制度,大宋朝不多的几个路,都出现蒸蒸日上的好形式。各级部门的运作也很规范,这要归功于强大的廉政队伍,地方行政长官控制的权力在变小,因为六部下属各局分工明确,在各州府军县都有直属机构,很难不让内阁掌握,也无法瞒住各局知道,一套有效的管理办法让大宋达到了政治清明。

另外一点,蓝玫瑰对出现在京城各州府县的报纸,不断放宽政策,只要利登的情况属实就不违法。对虚假消息和传闻,如果构成犯罪绝对严惩。只要保证发出的内容是真实的就受法律保护,这条法规一颁布,立即受到了欢迎,特别是那些愿意评击朝政和自认为是清流名士的文人,一反常态对蓝玫瑰这一条是大加夸奖。因为报纸已成为大宋人的生活一部分,上面的文章也五花八门,为了达到销量,每家都想弄到别人不知道的消息。

大宋出现了又一个新的职业“文探”。虽然官方把这一职业定名为“记者”但是业内人士更喜欢叫他们文探。而包括临安府在内的各级官员,最怕的就是这些无孔不入的文探。因为这些人为了挣钱,为了报纸的销量,为出名,是无孔不入,就是有这些人,一开始的几个月时间里,监察局和廉政局联合收抬了一批贪污腐化的官员,而情报和资料就来自于这些文探身上,这些人的存在,让各级官员噤若寒蝉,不敢有丝毫不法行为。

大理寺寺卿何东,是蓝玫瑰二弟子,除了吕天成以外的第一人,脸黑手狠,有蓝玫瑰撑腰,蓝玫瑰身后是二十四万精锐的徽州军,哪个不服也不行。一旦被查出情况属实,等待他们的就是各地不断建立的劳改监狱,上那里为了大宋免费出力去吧。想想那些铁矿、煤矿和各种矿山,有着原来五六倍俸禄的官员,只好老老实实的。

蓝玫瑰没有再大发游兴,因为她没没有时间了,社会科学院的建立,蓝玫瑰这个名誉院长比真正的院长还忙。徽州军正在换装,五大主力军向现代作战方式转变。

蒸汽机的成功,蓝玫瑰第一个计划就是改造海军,海军司令陶继川接替张水的职位以后,在航州湾和广州建立了两个大型造船厂,只生产军舰。木船正在向钢铁船转变。

让全国为之振奋的消息,就是徽州研究所向社会公开拍卖民船建造技术,这样的拍卖会引起了天下的注目,为了达到拍卖成功,大商家调动一切资金,小商家联合起来,一在京城一决雌雄。时间不长,大宋三家大型民用造船厂成立,到七月间的时候,蓝玫瑰也不得不承认,民营经济确实超过国有经济,三大造船厂的规模和生产能力全都超过了两个军舰制造厂。

本来刚刚接到徽州化学研究所的报告,用绿矾和硝石,用干馏法成功完成了硫酸的制造,虽然产量很少但是成功了,马上就可以投入生产。徽州第一家化工厂建立,蓝氏化工有限公司成立。

对于蓝玫瑰来说,这个消息不亚于蒸汽机成功,这是进行所有工业革命的先决条件。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