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部分 (第1/4页)

高速和灵活的机动性向敌舰队发起鱼雷攻击。

而现在,这种小型军舰再配合14艘以鱼雷为主要武器小型雷击舰,其非但可以守卫黄海以及渤海湾,甚至可以威胁到敌方主力舰,尤其是数量众多的小型鱼雷艇以朝鲜半岛数量众多的小岛为基地,同样能够对敌方舰队造成威胁。

以鱼雷为基础的高费效比“威慑”实际上出自唐浩然之后,这是源后世“东方国家”普遍薄弱的海上力量的无奈之举,相比于驱逐舰、巡洋舰等大型军舰,鱼雷艇因其技术简单,且能对大型军舰造成威胁,而成为东方国家的首选,东方国家依靠数量众多的鱼雷艇形成近海防御的态势,尽管有些无奈,但对于草阶的东北海军而言,至少这是一个可以借鉴的例子,尤其是在这个没有机关炮的时代,高速鱼雷艇也许能够发挥出超乎想象的效果。

在制定这一计划时,唐浩然并没有考虑到“潜艇”,并不是没有考虑到,而是因为现阶段的潜艇技术极不成熟,可以说是海底棺材,在人力资源本就极为宝贵的情况下,唐浩然自然不愿意拿人力去冒险,但是霍兰的出现却让他看到了希望,毕竟霍兰发明了历史上最早实用化的潜艇。

“归祖,你觉得依靠雷击舰和鱼雷艇,能够威胁到北洋舰队吗?”。

尽管以鱼雷为主建立一支高费效比的“威慑舰队”是唐浩然的计划,但这会面对巨大的实力差距,唐浩然还是忍不住觉得一阵头皮发麻,相比于俄国的威胁,北洋的威胁是实实在在的,尽管北洋舰队因失去旅顺口的船坞等设施,不得不移驻青岛,但却从根本上解决了其分驻两地,母港刘公岛无船坞的窘境。

待青岛军港完工后,其作为北洋海军的驻地,对东北的威慑是不言而喻的,对此唐浩然并不怀疑,唯一值得庆幸的恐怕就是李鸿章的进取心……但那是在历史上,其更谨慎,现在呢?现在时局大变之下,李鸿章还会那么谨慎吗?

“多少总会有些威胁,大帅,如果打起来,我们能够承受得了整个东北海军尽没的局面,但是北洋海军却无法承受一两艘主力舰的损失……”

史腾阁直截了当的道出了这么一句话来,这恰恰就是两支海军不同的建军思想所决定的,师从美国又受日本海军这个英国海军最好的学生影响的东北海军,尚未建军时明确的思想就是不惜代价夺取制海权,而北洋海军从其成立至今,其建军思想只是简单的“确保国家海权于不失”,进攻的思想决定了东北海军愿意为夺取胜利付出惨重的代价,而防御的思想却使得北洋舰队不愿承受损失,从而失去其于海上形成的威慑。

“嗯……”

忆起历史上的“避战保船”,唐浩然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尽管现在他只是东三省总督,可实际上在其内心深处,却早已将北洋舰队视为未来的“中国海军的一部分”,如果他们避战保船,无疑将进一步充实未来的中国海军力量。

“希望吧,如果他们真的这么想,那么咱们至少在短期内,不用考虑他们威胁!”

在道出这句话的之后,唐浩然却又摇头长叹一声。

“咱们的敌人是谁呢?我从没有把关内的李鸿章、张之洞他们视为我们的敌人……”

这种思想并非源自对实力的自信,而是源自那种莫名的民族情感,尽管如果需要的话唐浩然会毫不犹豫的将其击倒,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他们的欣赏,当然更为重要的是,相比于他们,对于东北总有更为强大的敌人,比如俄罗斯,

“或许俄罗斯的威胁,就眼下而言,远小于关内,但俄罗斯的实力却远非关内各方所能相比,因此我们的假想敌制定,都是以其为对象,如果我们能够击败俄国,那么关内……”

关内的敌人自然也就不需要考虑了,甚至如果能够在入关前击败俄罗斯,那么未来东北军甚至可以挟对俄大胜之威入关,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关内——但,这是不可能的,不经过十数年的努力,东北不可能拥有击败俄罗斯的力量,而若是不能集举国之力为已用,东北又岂能负担数亿元的长期军费开支以及十数亿元的战费支出,战争打到最后,实际上比拼是国力,相比于用东北一地之力与俄国作战,唐浩然自然愿意选择以举国之力作为后盾。

“关内的对手,也就不值一提了,但是,在未来的很长时间中,我们的力量或许仅只能勉强应对俄国的威胁,甚至不能抵御他们的入侵,只能给予其重大杀伤,迫使其撤军,所以……”

话声稍稍一顿,唐浩然将视线投向史腾阁,无奈的苦笑道。

“我们需要另外再想一些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