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页)

ㄋ固乩铮℉enri de Castries:安盛集团主席兼CEO),帕斯卡·拉米(Pascal Lamy:世界贸易组织主席),克丽丝汀·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法国财政部长),多梅尼克·西尼斯卡蔻(Domenico Siniscalco:摩根斯坦利副总裁),大卫·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美国打通银行前总裁),西班牙索非亚皇后,荷兰贝阿特丽丝女王,达尼艾尔·瓦塞拉(Daniel Vasella:瑞士诺华医药集团总裁),保罗·沃尔夫威茨和里查德·柏尔勒(Paul Wolfowitz,Richard Perle:乔治·W·布什前顾问),马蒂·旺哈南(Matti Vanhanen:芬兰总理),让·克洛德·特里榭(Jean Claude Trichet:欧洲中央银行行长),蒂艾里·德·蒙布里亚尔(Thierry de Montbrial:法国国际关系学院院长),亚历山大·布巴尔(Alexandre Bompard:欧洲一台台长),丹尼·奥里宛纳(Denis Olivennes:来自《新观察家》),还有一个《经济学人》的记者,等等。

曾参加过十几次彼得伯格会议的西班牙索非亚皇后的确令人放心,她表示自己从不发言,并宣称,这样一个运作“相当机密的圈子”并没有所谓阴谋的企图,而只是一个严格规定不许外人介入的私人聚会。

无论它是什么,其教会式权利组织结构,其做出的重大决定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所有这些都游离于民主体制监控之外的事实,不能不令人感到不安。

冷战仍在继续

彼得伯格第一次会议于1954年5月在荷兰奥斯德贝克的彼得伯格酒店(会议由此得名)举行,以荷兰女王王夫伯恩哈德·祖尔·利博(Bernhard zur Lippe)的名义,邀请了上百位银行家、政治家、工业家、国际金融家:丹尼·荷雷(Denis Healey)、朱瑟夫·瑞丁格(Joseph Retinger)、大卫·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朱瑟夫·朗斯(Joseph Luns: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前主席)和保罗·冯·兹兰德(Paul Van Zeeland:比利时前首相)。

在冷战的背景下,会议试图通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实施大西洋主义者的影响力,以巩固美国与西欧的合作关系,同时建立一个面对苏联入侵的西方联盟。直到1976年,彼得伯格主席一直由荷兰女王朱丽安娜的丈夫担任。购买洛克西德飞机受贿丑闻迫使他离开主席一职,当年会议被取消,大卫·洛克菲勒接替他的职务。

第二年,1977年4月21—23日,会议在英国的托基举行,由英国前首相、苏格兰人阿莱克·道格拉斯·侯姆爵士(Sir Alec Douglas Home)担任主席。4月4日,《每日镜报》曝光与会者名单:大卫·洛克菲勒、亨利·基辛格、还有法国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他最后放弃出席。根据4月13日出版的《绑鸭报》的报道,其他受邀者还包括:赫尔穆·史密特(Helmut Schmidt)、斯塔夫罗斯·尼阿乔斯(Stavros Niarchos:希腊船业大亨)、吉奥瓦尼·阿内利(Giovanni Agnelli:菲亚特老板)、詹姆斯·卡拉汉(James Callaghan:英国首相)、罗伯特·迈克钠马拉(Robert MacNamara)、巨富艾德蒙德·德罗斯西尔(Edmond de Rothschild)、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简称“Zbig”:“兹大佬”)……

“兹大佬”布热津斯基

只要说到地缘策略或者全球政治,就不得不提及一个名字: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生于1928年):为原籍波兰的美国政治学家,新自由主义学说理论家、彼得伯格成员、三边委员会委员、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委员,并于1977—1981年担任吉米·卡特政府国家安全顾问。

在其2004年发表的著作《真正的选择: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1]》中,“兹大佬”阐述了他的“世界改良观”,即维护美国领导权以达成世界之稳定,所有与美国存在竞争关系的强权都对稳定世界构成威胁。然而,与乔治·W·布什所鼓吹的单边主义相反,他认为,这一美国领导下的维护世界稳定的计划只有和欧洲合作才能取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