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部分 (第1/4页)

几个小子这一背就是好久好久。

他们背回来的石块、卵石,不仅给吴小桐的院子里铺设了甬路,其他几个院子同样铺上了卵石甬路,这甬路一路延绵出去,院子前边,院子后面,向东向西,一头延伸到山坡下刚建好的梯田,一头延伸到镇子东头的稻田,甚至延伸出了山口。

镇子上的两条东西长街都铺完卵石的时候,也到了二月下旬。秧苗已经育好,田里也放好了水,该插秧了。

男女老少齐上阵,能插秧的都下了田,不能插秧的老人照料着孩子,家里只留了霍氏、吴小桐和碧桃做饭、送饭。将近四百亩田,三十多口人齐上阵,也用了八天才把秧苗全部插完。

插秧是一年中的头等大事,插完了秧,连续劳累了八天的人们终于长长松了一口气。

吴小桐则带着一群孩子们上山,采野菜,也采茶。

清明前,茶树的第一茬嫩芽已经冒了出来,齐刷刷一层,嫩绿嫩绿的,格外清新,透着勃勃生机。

去年采茶,孩子们都见识过,也算有了些经验,就是小满和水生,吴小桐一说也就明白了,几个孩子攀上树,手指飞快,将一簇簇嫩芽掐下来,攒成一捧丢进身后的背篓,又慢慢地积少成多,半篓、一篓……

这一茬嫩尖儿,吴小桐特意叮嘱过,不要采的太狠,把树给伤了。毕竟,她还想着夏末时节再截枝扦插的。伤了树木根本,可能好几年都缓不过来,甚至造成这些老茶树死亡,就太可惜了。

即便如此,最后的收获仍旧让吴小桐欣喜不已。这一茬明前茶,炒制之后,竟然得了六斤多,用她最大号的茶叶桶,也装了十七八桶。

沏一杯茶,看茶汤清淡,香气悠远轻浮,吴小桐抿着嘴笑了。

这么好的茶,她在现代也没尝过呢……若是小亓还在,定然会喜欢的吧!

一转眼,小亓走了半年了!胡大公子走了也有三个月了!

小亓还罢了,裴家两次送节礼,他都有书卷、文房送过来,当然还少不了亲手所书的字帖。

胡大公子一走就是三个月,至今却杳无音信。不知道他带着大有一路可顺利,算着时间,该早到广陵了……

年前,裴昉来的时候,谈及外边的局势,广陵松江一线还在景王控制之中;既然,胡元辰的父亲以谋逆罪株连,那广陵呢?胡元辰说过,那边虽然没有胡家的直系子弟,却也有庶出旁支,会不会也已经被株连了?

唉,她挺后悔的,当时就躲着裴昉念紧箍咒了,咋就没记得多问一些外头的形势呢?

这会儿,她出去一趟极难不说,就是出去,也最多只能去霍山县城看看,广陵远在千里之外,让她去哪里打听消息去!

回头看看镇子上的一起,都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

不管是留守的,还是逃难回来的,经过冬日的严寒,又跟山野草木一般重新生发起来、蓬勃起来。每个人脸上都充满了希望!

若是,外边的战乱再不会影响到此,最好,有个人跳出来平定乱世,还天下以太平……该多好啊!

吴小桐也只是偶尔思虑一回,感叹一番,回头又有各种琐事忙碌起来,就把这些暂时抛到脑后去了。

清明节,又名寒食节。

前一天晚上,吴小桐就让霍氏煮了一锅鸡蛋,第二天每个孩子手里都发了两颗鸡蛋。其他人则是吃备好的糕饼。这一日,是不动烟火的。

吃过早饭,老苍头和吴小桐带了一大家子人,男女老少一起上山,先给去年新添的那一大片坟头祭拜了,烧了许多纸钱,都是用吴小桐练过字的纸剪的。有了裴家送来的笔墨纸张,吴小桐练字的纸张充裕了,每日坚持下来,也积了几尺厚,拿出三分之一不到来剪成纸钱,就够给这些亡魂祭奠了。

公祭完这些无主之坟,各家分散开来。

吴大壮三家去村口给祖先和逝去的亲人遥祭。镇子上其他人家也去各自的亲人坟前祭奠。

吴小桐则跟着老苍头一路到了胡家祖坟前,摆下贡品,点燃了香烛。

看着老苍头整整衣裳在坟前跪下,吴小桐也跟着在他身后跪下。

老苍头在前头默默地烧着纸钱,吴小桐则默默祷告:“我是胡元辰的朋友,替他过来给你们祭奠……若你们在天有灵,保佑你们胡家仅剩的子孙胡元辰吧,保佑他平平安安……”

风刮起纸灰,飘摇而起,旋转着一路升到半空中去……

吴小桐恭恭敬敬叩下头去,心里默念着,都是替胡元辰做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