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部分 (第1/4页)

赵匡胤摆的道:“朕让你说就说,哪来的这般啰嗦,快讲。”

赵匡胤一兴奋起,又拿出了武人那股子直性子。

“这……那就恕臣妄言几句了。”

石韦酝酿了一番,方才小心翼翼道:“臣以为,当年我大宋初建之时,最大的威胁在于内忧,即为诸如将帅拥兵自重、四方诸侯割据等五代残留之弊病。

赵匡胤微微点头。

石韦继续道:“然陛下神武雄略,我大宋国势浩荡,十余年将,将帅之权皆已归属收于中央,伪唐、伪蜀等割据势力,也尽皆扫平俯首。所以臣以为,这此时节,我大宋最大的外胁已不再是内忧而外患。”

此等分析,石韦在心中已酝酿已久,这时瞅准机会时,滔滔不绝的道来,更是颇有一番气势。

赵匡胤的脸上,赞许的神情愈重,不禁点头赞道:“石爱卿你的说得极有道理,那你再说说看,我大宋的外患又是什么?”

“我大宋的头号外患,自然是北方辽国。”

石韦这一句说得是斩钉截铁,直将赵匡胤听得为之动容。

显然,石韦之言是正中他的下怀。

“辽国自耶律德光时就开始屡犯中原,当年石敬塘将燕云十六州割于辽国,中原于北方的险要屏障尽失,两河腹地,时刻都面临着辽人铁骑的虎视之下,若不夺还燕云十六州,则我大宋必将无一日之安宁。”

石韦的语气渐渐慷慨激昂起来。

“说下去。”赵匡胤听着兴奋,大声催促道。

石韦喘了口气,接着道:“大宋虽盛,但辽国亦强,两国若然开战,必然是一场持久战。到那个时候,若京师仍在汴梁,则辽人铁骑绕过河北各州,穿越广大平原地带,不出数日兵锋便可直抵汴梁城下。”

赵匡胤的表情凝重起来,石韦的这番话,让他感到了深深的震撼。

“臣想若到那时,什么漕运便利优势,都将微不足道,山河之险才是王道。便是因此,臣才觉得,陛下迁都洛阳之举,实乃高瞻远瞩之计。”

石韦终于将他的全盘分析道出。

这时的赵匡胤,脸上既是赞许,又涌动着浓烈的惊讶。

似乎石韦的这番话,给他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他实难相信,这番话竟然出自于一个御医之口。

赵匡胤的脸上,涌动着万般慨奇的神情,沉吟许久,他不禁叹道:“满朝文武,只知贪图汴梁的繁华,谁想竟无一人有石爱卿这般见识。”

赵匡胤这一句称赞,重量是相当之重。

石韦小露一眼,心中暗中得意,但这却不是他主要的目的。

当下石韦忙谦然道:“微臣才疏学浅,焉敢受陛下如此诊赞,微臣是想,微臣说的这些道理,满朝文武,未必无人懂得。”

石韦的话中,暗含着某种深意。

赵匡胤眉头一动,问道:“既然众臣们也都知道这个理,那为何却又无人公开赞成朕这迁都之议?”

赵匡胤说这话说得有些委屈。

这也难怪了,赵匡胤身为天子,他提出迁都之议,至少也应该有些媚上之臣,为了讨他欢心说几句附合之词。

但眼下的局面却是,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向他伸出援手。

这种局面,让赵匡胤感到了一种孤独。

“臣以为,众臣们无人赞成,恐怕是因……”

石韦正待言时,忽有人来报,言是晋王在外求见。(未完待续。。)

第一百三十二章狗屁理论

更新时间:201210211:14:26本章字数:5866

晋王?他这个时候来做什么?

石韦忽然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赵光义此来,多半是来跟他这皇兄“摊牌”来的。

话到嘴边,石韦只得咽了下去。

赵匡胤眉色间也掠过一丝警觉之色,摆手道:“宣他进来吧。”

石韦便道:“既是晋王求见,那臣就不打扰陛下和晋王说话,臣先告退了。”

石韦想这赵家兄弟,必有一番私下的争论,自己这种外人不宜在场,故才想回避一下。

不料,赵匡胤却道:“石爱卿也不是外人,不要急着回避,且留在这里吧。”

赵匡胤那一句“不是外人”,让石韦的心头一震。

他隐约意识到,赵匡胤现下把她留下来,多半是想将他引为援手。

石韦并不想与晋王正面冲突,但时机就是碰得这么巧,君王有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