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1/4页)

出城、灭火、搜街,如此算来,现在还守护在庸城府衙的有多少人?五个?十个?

一切都清楚了。

乾清再度想起了厢泉关于犀骨真伪的话:除了细看,别无他法。

青衣奇盗的三出戏码,实则是为了调虎离山。

真正的犀骨筷还躺在庸城府衙,此时没几个人看守。只要放倒那几个守卫,青衣奇盗可以明目张胆的在院子里偷窃。

乾清瞬间冷汗直冒,他清楚的记得,厢泉说最快的辨认真品要三、四个时辰,打着灯笼一个个的辨认真伪,乾清觉得不止要花上三、四个时辰。可是远观烟雾,火势并没有增大的趋势,纵使今日风大,要扑灭火焰,几个时辰过后,天都亮了!

最多留给青衣奇盗两个时辰。那青衣奇盗到底要怎么做呢?

乾清摇了摇头,不对,现在不是关心青衣奇盗的时候,而是自己应该怎么办。

如果火被扑灭,也许就会有守卫回到庸城府衙;西街追捕不利,也许也会有人回到庸城府衙;厢泉醒来,事情败露,还会有人回到庸城府衙。

若青衣奇盗执意偷窃,就会知道夜长梦多,必须在有人回来或者发现之前,速速行动。乾清顿感心慌,一刻也不能耽误!现在庸城府衙就如同个空城,是下手的最好时机。

可是自己能做什么?叫人来不及,而且官府人马各有任务,根本调动不了多少;找自家下人?不现实,况且人多容易打草惊蛇。乾清无奈的倚靠着月桂树,难道坐以待毙?现在,自己是全城唯一有时间阻止青衣奇盗的人,怎能任他胡作非为。但是自己手无缚鸡之力,如何对付身手非凡的江洋大盗!

一片茫然之时,他偶然看见了树下的雕花木箱。他记得下午来过这里,那时候这个箱子就在。做工精致,体积大,上面有古老的花纹。乾清细看,这才觉得此箱分外眼熟。

这是他自家的箱子。本应放在书房里,存放常年不看的书籍。

乾清想起夏至的话,似乎看见厢泉在清晨抱着个大箱子出门了……

他端起箱子,感觉不重,里面似乎放了分量挺轻的东西。箱子散发出好闻的木头香味,便借着月光,打开了箱子。

里面是他的柘木弓。

作者有话要说: 第二十八章我早就发了,居然说我审核不过,开玩笑!又没有敏感词,晋江抽了??不过是描写了一下青衣奇盗而已而已而已而已而已而已啊!难道明天要直接上第二十九章?!晋江你给我把阿泉吐出来QAQ你吐出来!!

☆、第二十八章 青衣奇盗

夏乾清的父亲早年在洛阳拜了赫赫有名的邵先生为师,即厢泉的师父邵雍。那时邵雍还年轻,而乾清的父亲更加年轻。他不务正业,对象数、算卦之类颇感兴趣,故而拜师。然而之后不久就弃之不学,反而开始从商,创下万贯家业,几十年后,竟成了江南有首富。

在这个尚文的年代,文人辈出,江浙一带尤甚,风流才子数不胜数。乾清纵然受过良好教育,琴棋书画、吟诗作对都略知一二,但他不感兴趣,资质甚佳却碌碌无为。

乾清天资聪颖,却终日不求上进,不理家业。夏母时常抱怨,自己的儿子是个典型的败家子。从另一面来说,他为人倒是正直,好奇心旺盛,也敢于冒险。若说技能,当属射箭为上乘。

夏家,家大业大,乾清用得起好的弓箭,请的起好的师傅。射箭作为孩子唯一的正经爱好,所以父母起初对并不反对,乃至一发不可收拾。

乾清天资甚高,又感兴趣,久而久之,夏乾清的箭术在江南一带小有名气。然而他没有实战经验,随着西北战事愈演愈烈,乾清也“蠢蠢欲动”,父母自然不肯让独子有这种念头,遂禁止他再携弓狩猎。

乾清没有办法,只好在自家的院子里引弓射箭,白日去射落柳叶或者杏花,或者让弓箭没入石墙。

即便是这样足不出户,他的技艺却越来越精湛。

《战国策》有云: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百步之外可射落杨柳的叶子,即百步穿杨。而描写飞将军李广“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则体现了其射箭的力度。

乾清都可以做到。

此时,乾清背着弓箭,悄悄的从庸城府衙远处的小巷子里绕回客栈。他观察过庸城府衙四周,只有这家风水客栈位置最好。

而整个客栈之中,视野最好的房间,就是厢泉住的房间。

另一间房的视野也不错,在厢泉房间的隔壁。乾清自然选择厢泉所住之地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