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1/4页)

听闻此言才勉强收住声音的王氏又哽咽起来:“大嫂,我说什么,你难道不清楚吗?我不在身边看着阿岫,短短半年时间,她竟然变得如此不明事理,难道我还要称赞一句你教的好?”

谢清岚嘴角抽搐,半年没跟王氏斗法,对手变得越发没脑子了。这等直接撕破脸面的话,怕是伯母恨得想一巴掌扇到王氏脸上。

赵氏的出身不知道比王氏高了多少,是当年谢致刚刚做官时礼部侍郎赵大人的嫡女,修养极佳。为谢致生养了三个嫡子,各个教育的都很不赖,赵大人生前又对谢致多有提携,由此赵氏平日里深得谢致的尊敬,在府内素来说一不二,颇为硬气。

谢臻一直外放做官,尚未调入京城过,赵氏除了在谢臻结婚时,见了王老夫人的苦恼和王氏的哭诉外,便再没见过这个姓王的女人。在京城几十年,便是曾经亲眼见识过王老夫人的本事,也已经被京中富贵圈里的明争暗斗磨平了记忆,习惯了说话婉转,有事儿好商量的态度,如今再次遇到王氏这般乡下泼妇似的人物,根本一点道理不讲,就认定自己吃亏,自是心里气狠了。

不过,京城里,人虽然说话婉转,但办事儿却一点都不心软。赵氏自然也不例外,她冷笑指着花厅关闭的木门说:“既然弟妹对我极有意见,我也再不敢拦着弟妹,照顾阿岫起居,带着你的东西同你女儿去外面住。”

王氏又是趴地上大哭:“哎哟我这是来京城干什么啊,我拿着嫂子不当外人才直言的,嫂子你却赶我走,这就是大哥同你的态度吗?你瞧瞧你伯母啊阿岫,这么狠心,我果然没说错,没想错,你爹又不在,只剩下我和你相依为命了。”

谢清岫推开王氏,更加尴尬,她在这里的吃穿用度比在荆州时更好。大嫂子又待人和气,伯母对她和阿姐平等相对,阿姐更是不计前嫌带她出门结交权贵,便是静怡郡主这样一等一的关系,也毫不见外的介绍给她认识。

人心都是肉长的,谢清岫的世界又一直单纯直接,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旁人的付出更是牢记在心,不敢辜负。

结果阿娘一来,把这些对她极好的人全都骂了一遍。

谢清岫马上请罪:“大伯母别同我阿娘计较,她没亲眼见过,总是心里存着点疑惑,身边有起子乱说嘴的小人,原本不明白的事情就更糊涂了,再自己胡思乱想,便产生了些误会。待我同阿娘好好说说,她一定会明白的。”

王氏更是大吃一惊。在京城半年,女儿这话是说的伶俐顺嘴儿多了,但怎么就是脑子不好用,她哭了老半天,反而被亲姑娘说成了个糊涂人,哭得是越来越伤心,越来越厉害了。

谢清岫的一番话让赵氏舒服了些,她冷哼一声,坐回到主位上,说:“这般不成样子也说不了事情,都坐下吧。”

见王氏还不想起来,赵氏挑眉说:“你若是再哭,不想好好说话,就给我滚出谢府,好好哭去。生怕别人记不得十几年前发生的事儿了是不是?”

当时,谢臻和小陈氏都不肯退步,王老夫人便坐在大街上哭诉,又说儿子不孝,又说小陈氏是狐狸精,又说他们这是看她活的命长想要逼死她。若不是谢致得知后飞快的亲自把老娘弄回家,再等到京兆府的巡城护卫以扰乱民众的罪名把王老娘请到府里去喝茶,这事儿就出丑出大发了。

即便谢致速度够快,京城中够八卦的权贵们也很快知晓了此事的前因后果,把谢家当成笑话看。所以谢清岚虽然是庶女,来京中择婿,但京中权贵却对她几乎没有嫡庶偏见。

重视嫡庶一个是因为一般来说当家主母的出身要远高于妾室,其所出的子女也受外祖家的认可,娶进门来相当于多了一道关系。另外一个原因则是,由于主母出身高,往往教养好,眼界宽广,而年幼的子女并不懂是非,要靠父母的教育,母亲有这般优秀的品质,潜移默化中也能对孩子的行为产生深远良好的影响。

在谢家完全反过来了!

小陈氏作为贵妾,身份远超一般妾室,出身齐州陈家,虽然陈家最近十几年没有再出过位高权重的人物,族内也暂无才华惊艳之辈,然而,毕竟是世家,坐拥深厚根基,机会合适,想要起来也是不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府中上下都默认了谢清岚能够唤小陈氏阿娘,而不是跟别的府第里,庶出子叫生母只得称呼为姨奶奶。相比之下,王氏不过是谢臻的嫡母王老夫人的侄女,最多算是乡下富绅的女儿,其见过的世面,所受的教养,气质风度都绝对同小陈氏无法比较。

王氏自己也知道,她当时被姑姑带入京城,死活傍上一个好夫婿,这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