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部分 (第1/4页)

但那是表明的,私底下却让上官轻儿拿出本事来,证明给他看,证明她这个太子妃不是软柿子。

上官轻儿也明白,上位者,向来多疑,兆晋帝会这么做,她能理解。毕竟,这事关夏国的江山,可不是小事,就算战天说了她是他的女儿,但是有多少人信呢?

还有一点就是,赵国折断时间屡次来犯,已经激怒了夏国的士兵和百姓,如今开战,是夏国人民的期望,他们要是不打,定会激起民愤。

第二天,赵国的大臣们被逼无奈,只得选择接受赵倾,立刻为他加冕为王,让他带领赵国人,去应对夏国来势汹汹的军队。

可,谁知赵倾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商议战事,而是下令打开城门,让赵国的每一个城镇都敞开大门,迎接上官轻儿和夏瑾寒的队伍进城。

这一举动,得到了赵国大多数人的反对,但赵倾却是一句话就把那些人的嘴巴给堵住了。

他说,“赵国联合苍国的所有兵马也就八十多万,如今苍国已经被漠北麟王府的军队打败,凭借赵国五十万残兵,如何应对夏国和飞雪国的八十万雄狮?面子算什么?活着才是最重要的,明知是败仗还要打,还要让平民百姓受罪,这就是作为一个王者该做的事情吗?”

赵倾这一段话,被计入了史册,史上称,赵王,倾,虽非赵国王室血脉,却爱民如子,是一位很有担当的帝王。

而这一天,也宣告着赵国开始走向灭亡。

五天后,夏国和飞雪国的八十万联军,浩浩荡荡的来到了赵国王城。

王城中城门大开,赵倾带着赵国王室的兵马出门迎接。

当日,在赵国王宫,赵王赵倾亲自将赵国的传国玉玺送到夏国太子妃上官轻儿的手上。

没错,是太子妃手上,而非夏国太子手上。并承诺,赵国愿意对夏国俯首称臣,从此归顺夏国,永不背叛。

赵倾还说,他之所以将玉玺给上官轻儿而不是夏瑾寒,是在向夏瑾寒发出警告,要是夏瑾寒今后敢辜负上官轻儿,让她受苦受累受委屈,那就别怪赵国人不给面子,随时可能会为上官轻儿,反了夏国。

这样的承诺,说起来矛盾,实际上却表明了上官轻儿对赵倾的重要性。

上官轻儿没想到赵倾会这么说,有些感动的同时,也很无奈。

因为她明白,赵倾绝对不是心甘情愿的将赵国交给夏瑾寒的,夏瑾寒知道赵倾家人的消息,赵倾想要得知家人的情况,想跟家人见面,就不得不服从夏瑾寒。

所以他才会答应夏瑾寒,带着十万士兵来夺回王位。

夺回王位,归顺夏国,至此,世上在没有独立的赵国,只有夏国的附属诸侯国赵国。

赵倾不得不服从夏瑾寒,却又不甘心就这么服从了,所以将上官轻儿搬出来,将来要是夏瑾寒真的对上官轻儿不好了,而赵倾又有了本事的话,他要闹起来,也就有了理由。

夏瑾寒挑眉,牵着上官轻儿的手,并肩坐在龙椅上,嘴角噙着一抹自信的笑容,“哪怕倾尽所有,负了天下,也绝不负她。”

一句话,让在场的人彻底闭上了嘴巴。

从来没有哪一个帝王或者是将要成为王者的人,曾在这样的场合下,说过这么动情的话。即便负了天下,也绝不负她。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多么的自信,才能说出这样的话?

他面对的是刚刚得到的江山,若是没有足够的魄力和本事,说出这样的话,就等于是找死。别说是那些大臣们不会将江山交给这么一个痴情的人,就是天下百姓也不会答应这么一个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人。

毕竟,谁知道这人是否能有本事,真的能将这江山治理好呢?万一他为了美人,颠覆了江山,那该如何是好?

但,因为这人是夏瑾寒,所以没有一个人怀疑他的本事,也没有一个人敢对他这句话提出任何的疑问。

夏瑾寒的本事,天底下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夏国太子,爱民如子,心怀天下,宅心仁厚,又有战神的称号。他这句话一出来,只有满天下的人夸赞他对太子妃一片深情,哪里会有人质疑他的本事呢?

至于赵国的那些大臣们,这一刻也出奇的安静。因为他们知道,他们不是没有办法反驳,也不是不想反驳,他们是已经没有资格反驳了。成王败寇,他们的王都已经将江山交出去了,他们现在除了俯首称臣,还能如何?

赵王夣,赵国陷入混乱,夏国这个时候来攻打,本就是情理之中,他们迫不得已接受了不是王室的赵倾登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