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4页)

第二天的日头依然很好,外面的积雪经过昨天一天强光照射,已化得差不多了,只不过早晨的温度还是很低,公路上的烂泥被冻得硬邦邦的,今天是正月十六,按照老话算来,春节算是过完了,得安排好新一年的农事,惊蛰一到,便要开始春耕了。

田满银吃过早饭便在院子里保养农具,农具是庄稼人的吃饭家伙,每个农民都把农具视为好伙伴,田满银也不例外,把锄头和镰刀磨得雪亮,泛着森森的寒光。

田满银和闺女说好吃过中饭就去镇里,现在的路面太硬了,他舍不得宝贝自行车磕碰着,还是等中饭后日头把路面晒软和了再走,反正骑车去镇里也不过一个小时的工夫,来回也就两钟头。

田思思早就和老爹约好了一块去镇里,她主要是想看看七十年代的王家镇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另外也存着看有什么挣钱的法子,买相机的一百来块钱她可得靠自己挣出来。

上午趁厨房里没人,田思思悄悄地在米缸里加了点商场里的米,不多,就只加了两三斤,多了赵老太要起疑了,田思思把米搅动几下,这样赵老太就看不出米的区别了,又在油壶里加了小半斤食用油,田家虽然不愁吃喝,可是家里的大米和油却一直不够吃。

田老爷子和赵老太吃的是国家供应粮,老爷子因为是老革命,每月供应32斤大米,六两油,一斤肉(大概这么个数字)

,赵老太是军队家属工,每月27斤大米,五两油,一斤肉,别看这数字小,但已经是特殊照顾了,要知道当时的城里人每月可只有四两油五两肉,男人27斤大米,女人24斤。

田满银和朱艾青挣的是队里的工分,每年年底由队里统一分粮,田满银和朱艾青都是能干人,挣的都是满工分,但是分到的粮食还是吃不饱,这也是当时的普遍现象,农村就没有一家能吃饱的,田家还算是好的,有老爷子和赵老太每月的供应粮补贴。

本来田家的粮食是够吃的,但是赵老太心疼孙女孙子,做菜时总爱多搁油,而且也不爱做稀的,一天三餐基本上是干饭,这样粮食就不大够吃了,每年老爷子都会让田满铜花钱从黑市上买粮食回来,按照老爷子的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吃不饱哪有力气干活?

第12章 暗中补贴

田思思已经打定了主意,有机会她就悄悄地给家里补贴粮油,让家里人都能吃饱,至于肉类也只得另外想办法了,家里每月只有田老爷子和赵老太供应的两斤肉,另外还有大女婿刘伯根时不时送来的猪下水等,刘伯根做为乡公社食堂的总厨,有门路能买到猪下水。

赵老太经常把两斤肉搀上青菜或韭菜剁了馅包饺子,送些给田八斤家,田八斤虽然是村支书,但家里人都是农村户口,没有供应粮和肉,一年到头也就只有年末杀年猪时才能吃上肉,田老爷子就只剩下这么个亲兄弟,赵老太也不消老爷子开口,每次包饺子都会让田思思端一碗过去。

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滋润的生活,可在田思思眼里却有些苦了,一个月也就只能吃上三四回肉,平时做的菜不是蒸就是煮(省油),不行,得想办法把商场里的物资光明正大的拿出来,还不能让家里人起疑心,得找个好理由,田思思皱着眉头。

“阿囡,小孩子家家的可不兴皱眉头!谁惹你不高兴了?”赵老太出门倒潲水,这些潲水是由米汤水、洗碗水等集拢来的,可以掺进猪草里煮熟了做猪食。

田思思忙舒展眉头,摇了摇头,“没,我就是想事情呢!”

赵老太笑了,“小孩子有啥事情好想的,真是精怪!”

她倒了潲水便去菜地上摘了几颗青菜,准备中午炒了吃,农村的女人一天到晚都是没得歇的,从早忙到晚,赵老太承办了家里的家务活,把家里整理得井井有条。

朱艾青是村里的妇女队长,除了出工她还要忙其他的事情,所以家里她都是不来插手的,当然她只要在家肯定会帮赵老太干活,朱艾青也是个能干人,手脚麻利,地上家里的活样样都拿得起,只除了厨房一样,可能是小时候没吃过啥好东西的缘故,朱艾青做的饭菜色、香、味都一塌糊涂,和赵老太做的比都不能比。

中饭很简单,大米饭,昨天剩的猪头肉,炒青菜,冬笋炒肉丝,一小碟花生米,还有盆蒸红薯,田思思只吃了一小碗饭,菜也只是略动了动冬笋和青菜,不过蕃薯倒是吃了好几块,田家的蕃薯是黄心红薯,很面很甜,田思思连吃了三块。

赵老太诧异地看着她,“阿囡,你不是最不爱吃蕃薯的?

今天怎么吃这么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