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部分 (第1/4页)

自己也明白,皇帝是忌惮他们家的。故而宋子君行事也不算太乖张,同林沫自然也没什么大冲突。虽说外甥女儿景柔公主因为心气的原因,同景宁郡君并不十分和睦,但宋子君一介外臣,连自家人开玩笑叫声国舅都会训斥两声,哪有什么机会见到深宫公主?更别说替公主出气了——他肯帮着水淯谋划,已经算足够胆大了。故而与林沫这么个出了名的刺头儿也不过是点头之交,不得罪不拉拢的。

但别人一说林沫有神通,他却是信的:“别的不说,就是上来的这势头,天底下独他一份了。”

宋子君信佛,每年都要去慈恩寺拜拜,同方丈智觉大师乃是忘年之交,智觉大师曾言:“靖远侯是有大造化的人。”被他记到了今天。

所以听到有些传言,他忍不住自己也想,林沫好好地做着他的户部侍郎,之前容嘉打官司的时候没出手,被压着未能升迁的时候也不出手,偏偏等事儿都差不多过去的时候动了手,还雷厉风行地堵个正着,是不是真的是看见了什么,又听见了什么呢?

不过即使没有这些传言,他也是不敢隐瞒的。

皇帝的怒火显而易见,连明丽长公主都被禁了足,听说宗人府已经开始讨论给长公主改封号,降上两等,若非顾念着太上皇的慈父心肠,只怕还不只这些。

方家的确是望族,就是北静王,母族和方俭也有些联系,但正因为是望族,所以皇帝尤为忌惮。平日里方俭也是个为老自尊,清正廉明的人,谁见了不得尊称一声方老?因为这么个事儿,史官都把他的生平拿出来重写了,至少原先那些词儿得斟酌着用了。

方平蕴这是惹了众怒!

科考在即,读书人以笔为刃,字字诛心,更有不少,天天围坐在方家大宅之外指指点点,方家奴仆想出来赶人,于是嘘声更重,气得方俭本来很是硬朗的身子骨儿硬是没挨得住,一病不起了。

太医去看了,回来禀告皇帝:“太傅到底年岁大了,一时气急攻心,气血逆涌,怕是”

皇帝斟酌了半晌,道:“好生治着,太傅若能康复,自有你的好处。若是你没本事了,也同朕说一声。”

方俭是他的老师,老师病重了,做学生的要去看一看,倒也是尊师重道,合情合理,当为佳话。

不过皇帝身份不同,他去看重臣只怕那位不死也得死了。

就是方家这样的情形,皇帝都没能允许长公主出门,方平蕴就押在大理寺大牢里头,纵是担忧老父,哭得病了,亦只得一个普通的大夫看着。

“驸马爷,您也别怪我。”大理寺少卿左瑜是个妙人儿,“我也不过是奉命审审您,方相位高权重,家里自有下人服饰着,余家一家老小可还尸骨未凉呢。驸马爷在这阴森地儿,可能没听到传言,说是余家没长大的小孩儿成了童鬼,您杀他全家几口人,他就得让您也尝尝这滋味呢。”

方平蕴浑身哆嗦:“冤枉,我并未——”

左瑜打了个呵欠,“我便知在此处,我不过是做白工,横竖将来您总要回到刑部去的,只是驸马爷,自己做的,别人说不得,驸马爷这冤枉,敢不敢跟余家的冤魂说去呢。”

方平蕴自己也是都察院的出身,自然明白左瑜这话是什么意思,大理寺、刑部、都察院这三法司之中,决狱职权在刑部,凡罪抵流、死,皆上刑部,左瑜这是说他,最好也不过是流放。

林沫排场做的足,光是请水溶派人说闲话也不算,还特特地铺开排场来给余家老小做了场法事,自己亲自到场烧了纸,还求道士告知余家冤魂:“沫人小力微,亦敢以血肉之躯以对权贵,定为诸君讨还公道,几位安心投胎转世罢。”

他自己掏腰包给人办法事,谁也不敢拦着,于是流言便愈演愈烈,就是明丽长公主自己在府里头,也有几次真的梦到了余家死了儿女的女鬼来索命,吓得好几天都没睡好。她一向得太上皇恩宠,皇帝继位后,虽说从公主成了长公主,但手上能使的人、能托的关系却一下子骤减,日子过得尚不如从前。虽然公公严厉,但她身份更为尊贵,何况还单独开了公主府,方俭也管不着她,虽说前几年听了父皇的话,忍气吞声了几年,但是嚣张惯了的人,越发觉得自己窝囊,好容易有个由头,甚至就产生了要找回从前的场子的想法。

横竖父皇还在,皇帝从来以孝治国,并不敢拿她怎样!

有了这样的念头,做出什么样胆大的事儿来,都不奇怪了。

蠢笨得连皇后都有些咋舌。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事儿,方平蕴本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