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部分 (第1/4页)

同日,太子与睿王同时起兵平叛,兵分两路,由济州齐水河、随州北邙山同时出兵。济州兵马由威武大将军楚齐任主帅。随州兵马大元帅则为睿王郑允修。太子行迹不详。

五月二十日,济州威武大将军楚齐麾下兵马,过齐水河,与陈军对峙于齐水河北岸。

同日,随州兵马由睿王殿下亲自率领,过北邙山,围困陈州重镇一,林村!

太子行迹仍旧不详!

第一百八十三章 险关

齐水河是一条发源于望归山的季节河。与其他的季节河一样,夏季正是河水水位高涨之时。

济州的兵马渡河而战的做法,摆明了是不给自己留后路,同样也摆明了人家对此战的势在必得之心。被对手如此瞧不起,让陈兵将士恨得牙痒痒,却又无可奈何。

虽然,自从陈留王郑凌寰自立以来,原来的陈州,现在的陈国上下就无时无刻不再准备着来自大楚朝廷的攻伐。

德衍帝郑凌乾与陈留王郑凌寰本都是先帝的弟弟,而先帝驾崩前,异常地没将皇位传给自己唯一的儿子,反而传给了没有男嗣的弟弟郑凌乾,这是当年郑凌寰心中不甘起兵自立的原因。也正因为如此,郑凌乾登位之后,与本应继位的睿王郑允修关系尴尬,虽然朝野都有隐隐地替睿王不平之声,德衍帝却不好得了哥哥的皇位就立刻对着自己的侄子下手,只好将睿王的领地分封到与陈国毗邻的随州。这一来,三方势力形成了鼎足之势,互相牵制下,倒是让陈国面临的压力大大减轻,甚至,在这位民间太子归朝之前,陈国还时常主动地挑衅,甚至攻下过数个城池,德衍帝似乎也没什么心思计较,仅仅象征性地驱逐,并没有大兵沉边。

这样的僵持局面,虽然与陈国四面环山易守难攻的地理环境有关,却也不可否认,是三方力量对持平衡的结果。

没想到,自从先帝流落民间的皇子回朝,大楚朝廷居然一反常态,纠结随州、济州两地大兵数十万,一起起兵讨伐。而恰在开战之前,陈国都府檀城发生了集体中毒事件,但此事非但没能降低了陈兵的士气,反而在得悉中毒真相后,又有陈留王亲自前往契单,千里求回解药之后,陈国军民似乎更加看清了朝廷对于他们这些‘判民’的态度。跟着所谓的“叛逆”日子过得并不错,若是被平叛了,说不定朝廷就会将怒气撤到陈国的百姓身上,陈国将士满含着一股悲愤之气,军民齐心,努力争取活下去的权利。

郑凌寰和手下的大臣幕僚,虽说被蓦然间冒出来的民间太子打了个措手不及,但也很快稳定下心神,并一致地认为,眼下那民间出身的郑允浩已经被立为太子,随州睿王必定同样心怀不满,故而,此次济州和随州双方同样来势汹汹的出兵,背后的心思却各有不同。太子是为自己打江山,自然全力以赴,而同样受命出兵的睿王却不一定愿意看到太子的道路一帆风顺。

基于这种认定,陈留王郑凌寰与大臣们也商议确定了相应的对应方案。面对南北几乎势均力敌的两方评判大军,郑凌寰将主要的兵力调集到齐水河畔,至于北邙山也不能大意,就派遣了陈国有名的宿将赵轩辰镇守抵御随州兵马。

开战之后双方的反应,似乎也验证了陈国的判定。齐水河畔,楚齐的兵马渡水而战,北邙山那边的随州兵马,却一直驻扎在北邙山北麓,按兵不动。

但,楚齐兵马渡河之后却没有立刻发动攻击,反而异常地驻扎下来,按兵不动。

两军对峙十几日,只有小部接触,楚军也多是应付作战。这样的情况,让陈兵上至郑凌寰下至普通士兵,都极其费解。

但是,对方不主动攻击,作为守方,陈军也不敢冒然出关攻击。只好压着心中焦躁,寻找对方的破绽,从而力求一击得手,最好能够一击之后,能把济州的兵马打退打残才好。

这一日,郑凌寰再次亲率部众,来到关隘城墙之上,凭借城墙的高度,探查对方的营地。

正看着对方整齐规矩的军营暗叹楚齐用兵谨慎,难以寻隙之时,就听得有亲兵从城下赶来回报:“回王上,北门处有一男一女,自称王上在契单的故人,要求进关。”

“哦?”还未来得及从战局中收回思绪的郑凌寰微微一愣,旋即心脏狠狠地一颤,转身询问道:“你可看清,来人只有两人?那名女子可曾提及自己的名字?”

当初郑凌寰亲自去往契单寻求解药,虽然主要为了挽救檀城百姓的困苦,也不乏收买人心的作秀嫌疑,但他另外的收获,就是顺路侦察了契单各部落的情况,同时,他对自己看到的契单各部宁静的状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