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老人家是汉人,姓姜,风俊辉称他为姜阿爷,阿爷其实就是他们称爷爷的意思。姜阿爷也是乐呵呵的应着,直说还是读了书的娃儿好,懂礼。特别是知道风俊辉也是老乡后,那更是开心了。

本来一开始风俊辉还用着普通话,后来两人都直接用方言。虽然一个省的,但是口音也还是有些差别,不过不影响沟通就是了。和姜阿爷一路往村子里走,村子里不少人看到浑身破烂的风俊辉都十分好奇。姜阿爷都打发了,怕风俊辉脸皮薄,被人笑话不好意思。

姜阿爷家就他和老伴在,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在外打工,也都成家了。孙子孙女的也都在读书,平日里冷清得很。姜阿爷的老伴也是个好客的,看到风俊辉那模样,直道风俊辉遭了罪了。把她家小儿子的衣服收拾了一套出来,让身材差不多的风俊辉去洗个热水澡换上。

趁着风俊辉洗澡的时候,老太太给做了一碗干拌,这里人爱吃的面食,煮好的手工面条过了凉水装盘,再淋上臊子。剁碎的肉粒炒了土豆粒做臊子,油汪汪的不说,一盘干拌里面得有半盘肉粒酱。再热上一碗家里煮好的杂碎汤,那就齐活了。等到风俊辉洗好澡出来,看到这么一盘一碗冒着热气的干拌和杂碎汤,眼泪花都出来了。

这干拌和其它地方的干拌面差不多,好吃又管饱。风俊辉是真的馋了,又是从小爱吃的口味,呼噜噜几筷子就吃了大半盘。那杂碎汤是老太太用羊杂做的,还掰了些泡馍进去煮,风俊辉几口就解决大半。

“瞧这孩子饿得哟。”老太太心软,已经脑补了风俊辉进山是受尽了苦难折磨,风吹日晒,还得防着蛇狼猛兽,想到后面,眼泪都出来了。

“奶奶,我这就是好久没吃到家乡味了,心里想。”风俊辉咽下嘴里的吃食,还安慰着老人。

“锅里还有,娃子,还吃不?”老太太擦擦眼角的泪花问道。

“吃饱了,奶奶手艺真好!”

吃饱喝足,风俊辉也没有立刻走,而是把手机找出来充上电。这一开机,风俊辉就被短信的提示声给惊呆了。他家里人反复给他打电话,已经不知道是几百次,还是几千次了。想到自己父母怀着如何的心情给自己打电话的,而电话一直关机,父母着急的模样,风俊辉连忙给父母回了电话。

“妈,我没事……就是进山里采药了,手机没电……我明儿就回家……我好好的,妈,别担心……”和他妈妈说了半个多小时,才让他妈妈放心下来。

本来风俊辉是归心似箭,不过在闲聊中他得知两老的大孙子就在省会上大学,老人家是想给大孙子寄些山里的野果子,又怕寄坏了。风俊辉就主动提出帮忙把东西送去省会,算是报答老两口的收留之恩。

老两口自然是高兴得很,他们知道风俊辉是本省的人,还在北京读过大学。看风俊辉说话也斯斯文文的,就觉着风俊辉准不会是坏人。而且就是些野果和家里的吃食,也不怕风俊辉不给带到。

老太太更是直接进厨房去忙活了,姜阿爷又往山上走,背了背篓,要多摘些野果子。看到老两口这番的忙碌,风俊辉不由想到了自己每次回去满桌喜欢的饭菜,仿佛就看到了自家父母忙碌准备这些的身影。

一些想法隐隐在他心里生起。

第七章 省会卖宝

“那个,小辉啊,你看我们这,也没个准头,东西好像带得多了,我挑挑再装好,你再等我一会儿。”姜大爷挺不好意思的,他这心里想着给大孙子送东西去,在山上是见着野果子熟透的都给摘了下来,兜兜转转没一会就是一大背篓。要不是拿不走,他估计还得在林子里多摘些。

“没事,姜阿爷,这点东西我能带走,不过得要用你这背篓继续装着。”也不知道姜阿爷家的大孙子会不会嫌弃。很多在校大学生若是看到家里用背篓给他送去东西,不会高兴,反而觉得丢了他脸面,冲着家里人生气。

“那就劳累你了,这背篓你背去就是,家里也没有别的趁手工具,难为你了,等我大孙子放假的时候再带回来就是。”姜阿爷满口答应,那边老太太也准备了几包吃食。家里腌的酸菜,油炸的各种丸子,做的腌蛋、肉酱等等。两老口那架势,真是恨不能把整座山、整个厨房都搬到学校去,让他大孙子挑着吃。

一大早,姜阿爷就联系好了村里跑摩的的人将风俊辉送到镇上去坐车。老两口就像是送自家的人一样,将风俊辉送出了老远。还单独包了一大包吃食,送给风俊辉的,还让风俊辉回到家后记得打个电话报平安。

这让风俊辉十分感动,虽然没有送金送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