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 (第1/2页)

,只有宝玉亲自去才可取到红梅。妙玉当着宝黛的面,取自己喝茶的杯子也不避嫌,可见内心清澈洁净,不屑于遮掩。一贯多疑的黛玉对妙玉这般放心,是因为她了解妙玉的为人,懂得她的心性。然而缘分终是注定,不是你渴望缘分长成什么样子,缘分就能长成什么样子。妙玉和宝玉只能拥有一段有情过往,藏在心间,不能见到阳光,见光则溶。

妙玉平日只在栊翠庵里喝茶诵经,她错过了大观园里姹紫嫣红的春光,也错过了群芳结诗社的雅致闲情。桃花社、菊花诗、吟海棠等诗会,都不见这位才女的身影。她的诗词,散落在清冷的孤灯下,和一朵莲交换着寂寥的心事。但曹雪芹还是让我们欣赏到她绝世的才情,就在黛玉和湘云于凹晶馆联诗悲寂寞那回。当湘云吟出“寒塘渡鹤影”,黛玉接句“冷月葬花魂”,被出来游赏皓月的妙玉恰巧听到,说是诗句虽好,但过于凄凉,只因关乎人之气数,所以出来止住。后来邀约她们去了栊翠庵喝茶,续写了她们即景联句的韵。“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素日里才情夺冠的黛玉,赞妙玉为诗仙。可见一块美玉,哪怕蒙上积岁的尘埃,也无法遮挡它的华丽。

妙玉的结局始终是个谜,有人说,她被贼人劫持了去,落入风月场、烟花巷。有人说,她流落到瓜洲渡口,红颜屈从枯骨,嫁给了一个糟老头。仿佛无论是哪种结局,都注定这块美玉,落入泥淖中。命运仿佛在对一个人的过去,施加惩罚。妙玉曾经对刘姥姥用过她的杯子,心生反感。不是因为她嫌贫爱富,而是她有一颗太高洁的心,她不知道该用何种方式来维持内心的洁净。她怕自己的任何差错,会不小心随波逐流,那份自傲自尊,不容亵渎。就是如此,你曾经对一件事物疏离、厌恶,就会受到宿命的惩罚。

妙玉人生的那盏茶,越喝越凉,喝到心里结冰。一颗冰冷的心,也许不需要多少的柴火,就可以捂暖,只要这一季的红叶。只是渺渺红尘,人海茫茫,谁来拾拣满山的红叶,为她取暖?

第五章 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堪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 清·曹雪芹

一直以来都认为,听梵音,看经书,悟佛法,是要有一定的人生修为,等到把沧桑都尝遍,把冷暖悲欢都掩藏到不为人知的角落,才能领悟到高深的意境。然而许多落发出家的僧人和青尼,未必都是因为看破红尘,了悟尘缘,他们其间有一些是宿命的安排,有些是现实的无奈,有些是意气用事。但无论是哪种,都意味着他们与禅佛有缘,所以冥冥中,那盏莲灯,会指引他们,走进般若之门。

禅是什么?是在一个清凉的早晨,看一个老人,采摘院子里含露的茉莉;是在一个悠长的午后,看一群蚂蚁,在墙角下辛勤地觅食;是在一个日落的黄昏,看一群燕子,从山水间悠缓地归来;是在一个宁静的夜晚,看一盏孤灯,由亮渐渐地转淡的过程。

说到这盏孤灯,令我想起《红楼梦》中另一个与佛结缘的女子。惜春,贾府的四小姐,贾珍的妹妹,她父亲贾敬一味好道炼丹,诸事一概不管。母亲早逝,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也养成了其孤僻冷漠的性格。她的命运,被曹雪芹一纸判词定好,就像是一场人生的戏,此后只能随着剧本演绎下去,直到结局。

《红楼梦》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之七,画的是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看经独坐。“堪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这就是惜春的命数所归,远离侯门绣户,常伴青灯古佛。在我印象里,惜春就是个小小女孩,初次出现,说她生得 “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后来,书中出现她的次数也不多,似乎总是淡淡地,隐藏在一个不被人关注的角落。像一株害怕风雨的小草,不敢涉世,不敢入俗,自我保护意识极强。

每次诗社联诗,她写得都不出众,仿佛只是为了凑数,跟随在后面,图个热闹。给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她懂得绘画,曾经受贾母之命,要画《大观园行乐图》。虽然大家为她的画和颜料、画笔、宣纸等讨论了一番,但最终不了了之。她居住的地方叫藕香榭,雅号藕榭。藕,与莲荷相关,是有佛性之物。惜春就像一朵还没来得及绽放的青莲,在含苞的时候就弃尘而去,留下她没有画完的画,以及她从来不曾真正开始的人生。

书上说她是个“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