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 (第1/4页)

李记也有些意外,太子对东宫的掌控一向严密,更何况出了投毒之事以后,上下都彻查了一遍,这毒源到底隐藏在何处?

“这不可能?!!!”

孟公公很是激动,每天的膳食都是他亲自接手的,贴身伺候的都是最忠心的老人,根本不会给人有下毒的空间,现在他眼皮底下又发生这样的事情,完全让他难以接受。

“殿下,不妨先去侧殿住一段日子如何?”

李记如此建议,找不到下毒的人和方式,就意味着太子殿下时时刻刻处在危险的状况之中,只是他心中却有些疑惑,既然那暗中下毒的人能轻易接触到殿下,想要毒死太子殿下就不是难事,为什么还要冒着巨大的风险坚持每次给太子下微量的□□呢?

李记将心中的疑惑告诉司马奕,他只是看病的太医,其他的事情就交给别人好了。

李记退下之后,司马奕吩咐孟公公将殿里所有的衣物和香料都送去销毁,连每天睡的床榻都换了新的,殿里的所有物品都替换走。

站在焕然一新的大殿里,司马奕的心情却丝毫放松,现在的情况是如今敌人步步紧逼,敌暗我明,他时时刻刻处在危险的情况。更何况,他身上的毒不能再拖延了,李记告诉他,这毒的配置异常的复杂,他很难在极短的时间里配出解药,如今他的情况还在不断的恶化,他必须得马上找到下毒的人,拿到解药。

提到下毒的人,司马奕就是一阵头痛,他那几个庶出的弟兄个个心思不浅,在各自的封地里作威作福,他实在想不到究竟谁才是对他下手的人,不过司马奕更倾向手中势力最大的燕王朱棣,更何况这位还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永乐帝,他会出手的可能性最大,而且能悄无声息在东宫安插眼线,他相信也只有这位能做到。

洪武二十五年冬

马上就要到一年的年尾,一个月前,朱元璋就颁下圣旨,召集诸王回京祭祖,自诸王就藩以后,这样的盛事就越来越少了,一来是因为路途遥远,而来未必不是为了防止诸王起野心。朱元璋此次颁旨,出了想念诸王之外,想要借此机会暗查下毒者的心思也只有司马奕才明白了,司马奕暗道,看来朱元璋也对这些儿子们起了疑心,无论结果如何,对他来说都算的上一件好事。

为御侮防患,朱元璋在位期间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而这些藩王在自己的封地各拥重兵,坐镇一方,其中尤以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司马奕在各地的暗探发来消息,有些藩地的情况已经很糟了,到了只知藩王而不知帝王的地步,不臣之心已经昭然可揭。更有甚者鱼肉百姓,穷兵黩武,搞得封地里一片乌烟瘴气,民愤四起,即便是将来他能收回这些地方,只怕也不好处理了。

明朝新建,许多百姓尚未归心,留恋前朝,所以诸王如此作为,实在是司马奕担心不已,倘若他的身体支持不下去,以后的继承者也很难辖制住这些桀骜不驯的藩王,曾经的历史只怕又会重演。

原身自然也看到了分封诸王的弊端,几次上奏请求朱元璋撤藩,但都被打了回来,圣心已决,原身到最后也是有心无力了,只能任由诸王做大。朱元璋自登位以来,一直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为何到最后偏偏留下一个烂摊子下来。

此番诸王进京,他一定要想办法在事情变得更糟糕以前解决这件事情。

诸王陆陆续续赶到,这几天,天上一直下着小雪,街上挂满了红色的灯笼,新春的喜庆在这一刻弥漫在整个南京城里。

燕王是最后一个到的,比起其他藩王的大队人马,他们一行人却是轻车出行,只带了几十个护卫的侍卫,朱棣此行带着他的嫡妃徐氏和他们的嫡子女们。

司马奕收到消息的时候,他们已经在行宫里住下了,他不得不感叹这其中燕王朱棣果然是个聪明人。入京带着大队人马,可见是对朱元璋的不信任,再加上朱元璋此人最是看重嫡庶,显然这位燕王非常了解他的父亲。

朱元璋这几天很高兴,即使有老臣在朝堂上顶撞他也不生气,每天连饭都多吃了一碗,自从把几个孩子都分出去以后,他就很难再见上人了,所以这次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将他们召回来,再看到他们的时候,他的心里也只剩下了愉悦了。

年轻的时候,孩子多了也不觉得有什么,除了一个嫡长子能够让他稍稍看重以外,他每天忙着打江山,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也不多,但是等到他年纪大了,他就愈发喜欢这种儿孙满堂的感觉,可是偏偏他却不能这么做了。

孩子长大了,心思就多了,人心也就复杂了。朱元璋认为前朝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