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部分 (第1/4页)

如今他竟然舍得给金佛了,还自掏腰包管上千和尚的差旅费了,这场难得的热闹自然引的京中上下竞相围观,大家都去看皇帝,听曲子去了……因此冷落了南门。

南门清冷,不光门冷,顾昭的心情也是略微有些冷的,顾茂丙今儿也走,顾昭的身边便觉着多少有些恓惶,更加上,顾茂丙直至现在对顾昭这种悄悄坑塞外那些小部落的行为,十分的不理解,他便上倔性,态度上着实是抗拒的很。

他与塔塔是过命的弟兄,现在却带着上千大和尚去吃人家,喝人家的去,顾茂丙的心里并不好受,这几天他都没来顾昭这里讨贱,甚至走的时候,也是在门口磕了头,转身就走了。

顾昭也是一肚子委屈,也没办法告诉顾茂丙,作为一个现代人,在他的思维里,不管塔塔是多么好的人,只要他顾昭活一天,塞外蛮民想立国,那更是想都不想,除非他死了。

想认赵淳润做天可汗,干爸爸,那就更是想也别想……

此时亲人误会,近人不理解,顾昭难免就英雄寂寞,便心中苍凉耳边徒留驼铃声了。

他现在实行的这种政教合一的对塞态度,甚至金山主都不能窥视到其中的真正意思。至于赵淳润?在他看来,那亦不过是几十个小部落,几万方外蛮民而已,阿昭怎么闹腾,只要高兴他就乐意惯着。

再者,既阿昭说了,和尚浪费米粮,全部丢塞外去吧!赵淳润顿时觉着,这是个非常好的主意,再好没有了,既有地方收拢这些出家人,又不破坏当初寺院庇护他的恩德,也不违背他发的誓言,阿昭真是善解人意。

在顾昭说此事之前,赵淳润也着实为难了很久,他与慧易算得上是有些人情的,可现如今看他做大,做皇帝的也有皇帝的难处。

京里各地也实在不适合再整那么多大和尚了,那事儿不查不知道,一查那真的吓一跳,安心修行的不提,如今十个和尚却有八个是为了其他目的才出家的。

僧侣不纳税,不纳粮,还有免役权,加之今上也是庙里出身,如今的寺院更是多了一二分霸气,尤其是慧易的徒子徒孙,他们坐在庙里念上几段,庙里就有了大片不明来历的庙产,这些庙产都是当地的一些中下农为了躲避税率而投到寺庙之下的。

经查,在梁郡的一个上县,县中二分之一的土地都归了当地的寺院,而当地寺院的主持,按照辈分,竟是今上的师侄。且,梁郡之事并非独有,只是时间紧迫,没有细细梳理罢了。

今上知道之后到底生气了没有?没人知道,不过,此事儿出来没多久,便有了今天这一出的上千和尚出塞,这出塞的队伍打头的就是德高望重的慧易大师。

赵淳润就是再感谢佛主,他的心理也是皇帝心理,对他有威胁的那就统统没必要存在,因此,现如今的政策是,出家要去塞外传教十年,才有正式的度牒。

还有,按照一个和尚一亩口粮地的新规矩,你家有多少和尚,那就有多少田亩,至于超出的?那是绝对不允许的,而且,现在向寺庙布施土地的,全部自动转入国库。还有,凡举今后苟避徭役,妄为剃度,托号出家,嗜欲无厌,营求不息的,一经查实,终身流放!绝不姑息!

身在古代,悄无声息的将一些可以预见危险都悄然的化解,却无人称颂,做了那么多大事儿,偏又没人理解,如此顾昭就在心里生出了一些英雄寂寞之感。

这位寂寞的英雄就这样微微仰着下巴,骑着小玉,慢慢悠悠的进了城。

巳时一刻的南门安安静静的,偶尔从街的那边传来一串儿驼铃的声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上京凡举有身份的人家,都爱整一头骆驼装装门面。

为何骆驼如今这么招人喜爱,文人们是这样解释的,骆驼性格温纯与世无争,就是几日不管吃喝,那也是照样昂头挺胸颇有风骨,见宵小之辈,它还会不惧权贵,喷你一脸吐沫表示不屑,实在是大快人心。

如今京中骂人,有一句谚语是这样说的?

“那厮骨里黑着呢!不被骆驼喷一脸,你也不知道他心里黑不是?”

如此,世上万千生物,文人便从此独爱骆驼,实实在在是喜欢这样的品性。想来这些人也想肆无忌惮的喷谁一脸,又没有那个胆子,心下羡慕之后,从此独爱骆驼。

有了文人们这样一吹捧,这就没把骆驼带进京的顾昭什么事儿了!他的纨绔格调着实配不上骆驼大爷的傲骨,因此,人们下意识的忘记了他。

现在骆驼是大家的,其中,红驼,紫驼,黄驼,白驼中,白驼最贵,一匹略有杂色的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