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部分 (第1/4页)

宋夏两军对峙时修建了大量的堡垒烽隧,夏军败退,宋军镇守横山时再度进行了坚固整修,而今夏军用计诈取了横山,对这些坚固的堡寨烽隧三度进行了翻修,这些地方已坚若磐石。

再加上进入冬季漫山大雪,行动不便,想要发起攻击更不容 易,宋军再三发起猛攻,可是痛失八万大军之后,麟府两州的机动兵力已十分有限,攻势便止于横山脚下,尽管潘美亲自率军不断发动大型战役,成效仍是极微,其脚步仍是止于横山脚下,有鉴于此,潘美会合监军宋琪,副帅宋假仔细商议一番之后,决定暂时停止大型攻势。

眼下赵光义因为前朝老臣们的私下结盟而暗生忌惮,西川愈演愈烈的乱民叛乱严重扯了他的后腿,对横山战事赵光义从心底里头痛,可是杨浩本是宋臣,却悍然自立,这是赵光义无论如何不能容忍的行为,哪怕现在无力继续西进,这敲敲打打的行为也是必须要做桧,能不能打是一回事,有没有这个态度是另一回事,宋琪做为赵光义的心腹对此了然于心,可是眼下滴水成冰的寒冬时节,实在不宜继续发动攻势,所以他也赞同暂停进攻。

在把这一切详细密报于 朝廷的同时,宋琪又以一枝妙笔,上了一份公开的奏报,其中极其夸张地描述了一番宋军如何反败为胜,夺取横山东线几座堡寨,把夏军赶回横山的战绩,算是为官家此番用兵西北的失败进行了一番粉饰,朝廷把宋琪的奏表印到邸报上传抄天下,不过与此同时杨继业多次发动反击,倚仗地利居高临下,予宋军以痛击的消息,却被朝廷方面选择性忽视了,在这种有意识地舆论引导下,黑蛇岭大败造成的负面影响总算渐渐消失了,在平民百姓甚至许多中低阶地方官 员看来,朝廷仍有余力再度打过横山去,只不过因 为天寒地冻,体恤士卒,所以暂时保持现状。

于此同时,辽国出兵直抵宋夏两国营前的举动,也引起了宋国朝廷的注意,赵光义召见了辽国驻汴梁使节 斥问其出兵意图,辽伺使节早已得到了上京的吩咐,对此的答复是:宋夏两国交兵,做为其近邻,辽国有权为保障其国土和国民安全,派兵驻守于边境,密切关注双方之战。

两方面打了几回嘴仗,因为彼此各有忌惮,所以还算克制,没有上升到更严重的外事纠纷,于是宋夏在军事上保持着对峙,宋爻二在外事上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接触,河西形势进入了一个微妙期。

如果不是此时河西突然发生了一桩意外事件,一下子打破了这种平衙,那么赵光义会暂时放下河西局面,静下心来解决西川乱民越闹越凶的问题,同时继续提拔年轻将领和中间派将领,用平和的手段削弱前朝老臣对自己的影响,而这件意外事件的发生,却使赵光义再度看到了尽快解决河西战事的希望。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丰台山三山对峙,中间是一个山谷,又有一道河流穿谷而过,把山谷一分为二,这条大河,河西是夏国,河东是辽国和宋国,宋辽则以宋国占据的那座山峰做为两国的分界线。三国间这种边境的划分,只是沿袭了当年定难节度使辖地、府州折氏辖地与辽国辖地三 方的就设界限,那时两国间大多以这些标志明显的山川河流等自然物体做为标志,没有什么界碑界线的。

辽国士兵驻扎下来之后无所事事,每日都在寨外巡狩打猎,有一次他们追赶一头黄羊,越过结了冰的浊浪河,进入了夏国领土,类似这种偶尔越界的情形十分寻常,出于更深层次的考虑,很少会有人视此为冒犯,那些辽军捉到黄羊也就准备返回营寨了,不料夏国的巡弋士兵居然郑重其事地缴了他们的械,没收了那只黄羊,然后把他们递解出境,赶回了河东。( 这一来可捅了马蜂窝,辽国人哪吃过这样的大亏,以他们骄悍的性情,要不是因为自家这支队伍与夏国皇帝一同攻打过银州,算是有份香火之情,他们早没事找事,嫒到头上来了,如今可好,夏军竟敢主动挑衅?

夏军守将赖多福带着人跑到夏军营褰下叫骂一番,杨延训虽把黄羊和缴来的武器还给了他,却正告辽人不得欺入夏境。多福不是个肯吃亏的主儿,当时讨回了东西掉头就是,但是当天下午夏军士兵到浊浪河上刨冰取水时,他却带着百十个亲兵冲上来一阵拳打脚踢,说这浊浪河源头在辽国境内,这条河西才是夏土,这条河以东连着这条河,都是辽国领土。那些夏国士兵被打得鼻青脸肿,最后还被他们捆回去,在迳寒冬天气里剥光了绑在营盘栅栏上鞭笞示众。

当初杨延训曾亲口问过杨浩,如果辽人挑衅该如何处置,当时杨浩告诉他八个大字:以眼还眼,以牙还牙。那时杨浩还以为柽延训年纪虽小,却心思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