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部分 (第1/4页)

因此,女真、室丰之乱,对我宋国是一个机会,我们不应该放过*臣之见,凭女真、室韦之力不足以撼动辽朝根本,我们若想利用这个机会。可予女真和室韦财帛粳米军械方面的支持,以助其支撑下去。同时,可效仿宋攻西夏辽国出兵牵制之策。调一路兵马北伐,。牵制其·主力,使其无心两面做战,迟速结束对女真和室韦的征讨。”

赵光义听到这里,有些不悦地道:〃罗卿不知朕的心意么,这么做,与我宋国有何好处?

当然有好处。

罗克敌已思虑清楚,侃侃而谈地道:“据臣所知,辽朝对其藩属压迫盘剥甚重,各茫属势力皆怀怒而不敢言,如果女真和室韦安然渡过难关,得以保全并壮大,必然鼓舞其他草原部落。群狼皆生异心,处处与辽国为难,辽国使要顾此失彼,国力必然削弱,到那时我朝再以倾国之力行致命一击,必可一战而鼎定。同时虎狼毕竟是虎狼,不管是虎连是狼,皆非善类,只可利用,不可寄以心腹,这一点还请圣上三思

赵光义听的有些焦倏起来,或依着罗克敌的主意,要扶持培植这些对辽国怀有贰心的这些藩属都得拿捏好分寸,不能一蹴而就,得逐步渗透,在扶植的过程中,逐渐把他们控制起来,仅这一步恐怕要取得成效都得一二十年的光景。

而辽国呢,瘦死的骆驼还比马大呢,何况现在的辽国远非瘦驼可比,现在辽国主少国疑,孤儿寡母,这样的好机会不利用,要等到一二十年之后,那时少帝已成壮年,迕能这么好对付么?最重要的是………到那时,这收复燕云的功劳属于谁?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虽说返建功立业的不是自己的儿子就是自己的孙子,总不如这荣耀加诸己身来的快意。这计策实不可行。

赵光义转眼看见了国舅李继隆,颜色又转柔和,忙问道:“霸图啊,你怎么看?”

李继隆,字霸图,祖籍上党,其父是大宋开国名将李处耘。李继隆的妹妹经赵匡胤撮合嫁与赵光义为妻,便是当今的李皇后,因为李继隆的父亲李处耘与赵匡胤的结拜大哥慕容延钩不和,所以李继隆虽满腹韬略,却受到父亲的牵累,始终受到压制。

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是赵匡胤的死党,赵光义上位之后。因为口口声·芦说一切都要遵循先皇旧制,所以当时没有大的动作,直到这次借着清洗前朝老臣的机会,才把李继隆提拔起来,如今李继隆是侍卫马军都虞侯,在军中也是个实权人物。

李继隆思索片刻,谨慎地道:“圣上,臣以为,今日之辽帝国,·远非昔日匈奴、突厥那种部落联盟可比,道国实力较之以前那些为祸中原的单于可汗强大十倍,想当初汉唐两朝对付匈奴和突厥这样的大部落时尚且要大费周章,我宋国如今

面对强敌,更不可贪功冒进,轻率行事。臣以为,罗大人所议甚有道理。

赵光义一听国舅也这么说,不禁大失所望,武将班中有一员将,乃是殿前都虞侯崔翰。崔翰,字伸文,京兆万年人。少有大志,风姿伟秀,曾从周世宗征淮南,平寿春,取关南,以功补军使。宋初,迁御马直副指挥使,后妻端州刺史。他是前朝老将,因为近几年一直在地方上任职,所以没有受到大清洗的波及,朝中武将提拔了太多的新人,总得有几个老将压阵才行。这崔翰带兵颇有一手,赵光义便把他调回京十充任殿前都虞侯,算是枢要部门的职务了。

崔翰眼见曹彬、潘美等老将一个个都靠边站了,抱着明哲保身的态度,为人处事甚是小心,也特别注意体察上意,一见圣上满脸不愉,晓得圣上有心北伐,他略一思忖,便迎合奏道:“圣上,臣以为,所旮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乘此破竹之势,取之甚易。

如今女真、室韦弃辽来投,便是我宋国藩属,辽人侵我藩属「我朝·出师有名,此之为势。女真、室韦居辽之东、辽之北,有他们牵制辽赖,我宋国趁机出兵,辽国便得腹背受敌,必难支绌。所以,臣以为当趁此良机,大举北伐,光复幽燕,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啊。”

赵光义一听龙腹大悦,转首又问一众文官。张泊此人虽然品行差些,但是确有实才,而且不仅通古博今,善理民政,对于军事也不是一个门外汉,曾向朝廷献练边军之策。朝廷依此办理,卓见成效。他仔细想想,也觉得以宋国此时强大的实力,而辽朝又恰有内患,如果准备充分、指挥得当,北伐未必不可成功,便也应声附和。

不过贾琪、宋琰、荤羽等人的意见却不统一,他们都是真心辅佐赵光义的人,也都是有真才实干的人,不过这三人说好听点叫做为人谨慎,说不好听点,那就是守成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